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置闰,即每间隔几年就在一年十二个月之外增加一个月,这个月就叫闰月。说到这里,就可明白女神常羲为什么叫“女和月母”了,因为常羲负责制定阴历月份,因此她必须保证阴历月份能够与阳历的季节相协调,也就是说调和阴阳,所以以“女和”为名。
《山海经》说:“有女和月母之国。……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东北方在时间上相当于一年岁末,对一个年段来日月运行情况进行累计,设置闰月,初代闰月都设置在岁末,叫十三月,使日月行次实现同步,这就叫“使无相间出没”。由此可见,常羲所从事的仍是维护宇宙之秩序的工作,所以也属于创世之神之列。
太阴星君,华夏道教神话中的月神,俗称太阴娘娘、月姑等。全称为“上清月府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皇君”、“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太阴元君孝道明王灵宝净明黄素天尊”。
汉族人民对月亮的崇拜习俗,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是《尚书·尧典》,文称:日、月、星辰为天宗,岱、河、海为地宗;天宗,地宗合为六宗。其实汉族人民祭祀月亮时,往往是辅助于太阳而行的。且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足以见古代“祭日为主,祭月为辅”的现象。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月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文中说帝俊之妻常羲生下了十二个月亮。其实更多的则是关于嫦娥、蟾蜍、白兔、吴刚、桂树的传说。《归藏》曰:昔恒我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又据《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除了蟾蜍外,又有一兔。据《拟天问》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可见月中月兔已为当时人们达成共识。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就曾吟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妲娥孤栖与谁邻?”说妲娥与玉兔共栖于月中。
到了唐代的时候,又有吴刚伐桂之说。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于是月亮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为神仙境界,中有雄伟的月宫,美丽的嫦娥,可爱的白兔,高大的桂树,砍树的吴刚。后来道教吸收了这些信仰,另创造出一位月神,将月亮与太阳、金星、木星、火星、土星等并为“十一曜”,称其神为“十一太曜星君”。称其号为“月府素曜太阴皇君”,俗称“太阴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