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说文解字》记载:“恒,常也。”同义相代,再加上讳汉文帝刘恒之名而将“姮娥”改作“嫦娥”。
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从蟾蜍回归为女儿身。南朝宋时期,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婺女俪经星,姮娥栖飞月,惭无二媛灵,托身侍天阙。”以姮娥与婺女并举,且不再提及化身蟾蜍之事。而谢庄《月赋》“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徐陵《玉台新咏序》“麝月与嫦娥竞爽”,或引嫦娥于天帝后庭,或举皓月以媲美,嫦娥一跃而为美丽的“月中嫦娥”、“广寒仙子”。
明清时期,随着明清市民文学的勃兴,嫦娥的形象逐渐世俗化。在《西游记》中,嫦娥是一个职称,指月宫中的众仙女,天蓬元帅调戏的是霓裳仙子。在《聊斋志异》中,嫦娥虽仍是天上神仙,却因贬谪下凡,摆脱了神性。
传说,嫦娥因偷吃了羿的不死药而飞升至月宫,从此无法与家人相见。后来人们便在八月十五将圆月般的点心置于庭院,以寄托嫦娥对家人的思念,年年如是,遂成中秋节。相传,嫦娥飞到月宫以后向羿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的前世相传为常义,常羲:一称“常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之母。常羲是生育月亮的女神,与日御羲和同为帝俊之妻,生了十二个月亮,即为一年十二个月。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常羲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出自《山海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山海经》中,常羲又被称为“女和月母”,因为常羲生十二月,所以称之为“月母”,而所谓“女和”,则大概是因为她担当着调和阴阳的重任。为什么月母要调和阴阳?这是由华夏历法的特点所决定的。和现代全世界普遍使用的所谓公历不同,华夏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所谓阴阳合历是指同时参照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由于太阳的周而复始的公转决定了寒暑冷暖的推移循环,所以要根据太阳的运行确定历法的季节,华夏传统历法中的节气就是典型的节气;另一方面,由于月相的晦朔弦望的变化十分明显,可以据以纪日子,所以华夏传统历法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月份,由此就形成了典型的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方便百姓使用,据阳历的节气务农时,据阴历的月相知时日,但是却有一项很麻烦,就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参差不齐,不可公约,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天,而月亮绕地一周则大约28天,一年包含十二个月还余10多天,如果不加调整的话,过不了多久就会导致季节和月份发生巨大的错位,比如说2012的惊蛰在二月,过几年可能就到了三月,这就是日月运行不同步、阴阳不齐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