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华夏徐光启明朝出版《崇祯历》,其中的星录是当时华夏较完备的全天恒星图。
十七世纪,华夏徐光启在明末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
1645年,华夏采用西方的数据,修订《时宪历》,即夏历。这是我国历法的第五次改革。
1647年,德国赫维留刊布第一幅比较详细的月面图和每月每天的月相图。
1655年,荷兰惠更斯发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这也是太阳系迄今所知的第二大卫星。
1659年,荷兰惠更斯发现土星的光环。
1666年,法国卡西尼发现火星和木星的自转。
1667年,法国建立巴黎天文台。
1671年,法国卡西尼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八。
1672年,法国卡西尼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五,并首次测定太阳和地球的精确距离。
1675年,法国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里有一个环形狭缝。
1675年,英国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8年,英国哈雷编成第一个南天星表。
1684年,法国卡西尼发现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三和土卫四。
1692年,英国牛顿从机械力学体系出发,提出“经典宇宙学说”。
1693年,英国哈雷发现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
1705年,英国哈雷发现第一颗周期彗星,并预言其周期为七十六年左右,后得到证实。
1712年,英国弗兰斯提德编制了一个大型星表。
1716年,英国哈雷提出观测金星凌日测定太阳视差的方法。
1718年,英国哈雷发现恒星的自行,证明恒星不“恒”。
1725年,英国布拉德雷发现光行差,这也是地球公转运动的一个明证。
1729年,法国布盖发明光度计,用以比较天体的亮度。
1745年,提出太阳系由彗星碰撞而产生的灾变学说。
1747年,发现地轴的章动现象。
1749年,建立岁差和章动的力学理论。
1750年,首次提出银河是天上所有星体组成的一个扁平系统,形如车轮。
1752年,第一次用三角方法测量月球和地球间距离。
1753-1772年,编制详细的月球运行表,首次创立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精确理论。
1754年,提出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和太阳系毁灭的假说。
1755年,发明用观察月亮和恒星的角距来测定海上经度的方法。
1755年,《宇宙发展史概论》问世,提出星云的凝聚形成太阳和行星的假说。
1760年,提出光度学的基本原则,开始诞生“光度学”。
1761年,提出无穷等级的宇宙结构,用以说明宇宙在空间上的无限性。
1767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开始出版航海历书。
1772年,发表行星排列距离的定则。
1781年,发现天王星。
1781年,刊布第一个星云表。
1782年,编制第一个双星表。
1782年,测定大陵五变星的光变周期,认为光变原因是有一颗暗伴星围绕着它运转而周期地遮掩它造成的。同时还发现两颗新变星。
1783年,发现太阳系整体在空间的运动,并首次定出向点和速度,证实太阳也有自行。
1785年,用统计方法研究恒星的空间分布和运动等,得到第一个银河系结构的图形,产生了恒星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