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十五天,即是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春是万物之始,而清明时节又因为其那多雨绵密的天气,不仅仅在刺激着万物的生长,也渲染出了一个极为诡静一般都天气。传统的中国人总是把这一段时间看的极为重要,认为正值阴阳倒换的这一时节祭祀先祖,逝去的先祖在上天能够感应的到。
作为世界上最讲究孝道文化的民族,尤其是在古代这样一个把忠孝摆在极为重要的社会,清明的重要地位自然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传统的汉人王朝,尤其是自宋明以后对这一天格外的重视,仅次于传统新春佳节。
实际上传统的清明节乃是由寒食节,上巳节两个共同发展逐渐演变而来。直到宋朝,清明才完全摆脱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赋予的意义,逐渐演变成了春天最重要的节日。
作为上天之子,替老天统管万民的皇帝,自然也得是天下万民的表率。在经过朱熹阉割的三纲五常中,朱子就曾经这样描述过:君为臣纲,君正则忠。也正因如此,这样重要的节日,同样也考验着皇家。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曾经颁布政令,以官方的名义,将清明的祭祀先祖地位合法化。由此清明逐渐开始演变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象征。也正因为如此,清明成为了明朝皇家三大祭之一。这一天皇帝会亲自或者说派遣朝堂上的勋贵,赶往燕郊的皇陵进献三牲美酒,祈求王朝富贵康宁。
既已来了南京,无论是否恰逢这个时间,朱由校都必须要前往钟山之上的明孝陵,亲自祭拜一下这位老祖宗。
阵阵雅乐不断的奏响,钟山之下无数的兵丁皂吏早已经将神道清洗一新。迈着沉重的步伐,朱由校自下马坊而上,一步一步,虔诚的走向那供奉着朱元璋灵位的神庙。
春分过后的钟山,这里焕发了新的生机,两旁无数参天的大树重新换上了翠绿般的嫩叶。无数的阳光,透过树影照射进来,斑斑点点显得格外幽深寂寥。
整座孝陵,此刻沉浸在一股极为冷清的肃穆之中。也许只有那绵延数里的神道上,还会依稀的记得前不久有这样一群勇敢的战士,为了守护这位对汉人江山有着再造之恩的皇帝死后的宁静,几乎全部阵亡在这座生机盎然的山林之间。
蹲下身子,朱由校自信的朝着一旁路边的青石砖自信的看去。岁月早已经在这块斑驳的青砖上留下了点点烙印。
只是那嫩绿的青苔也无法掩盖那深藏其中的岁月。轻轻拽起,朱由校从这青砖之上拽下一只残存的箭头,拿起来不由得细细的打量起来。
这支做工精美的三棱剪头,在数场雨水的侵蚀之下还是这么的新,透露着森森寒光。
“陛下……”
一旁的方正化凑了上来,看着出神的朱由校小心的问道。
“正化你看,这支箭是咱们明军最新装备的箭矢,想必就是前不久孝陵上这场死战遗留下来的吧!”
朱由校小心的拿起这一颗箭头,对这斑斓的阳光仔细的打量起来。
“陛下说的没错,照这个保存程度,这支箭最多也就半年时光,想必就是前不久山上这一场血战遗留下来的。”
“嗯,死难的战士们的尸骸!”
“奴才早已经差人收集,更找到连同孝陵卫家属尸骸一共两万一千五余百具,现已经全部掩埋在太祖皇帝陵寝不远处。”
“那就好!这些人是为了我们老朱家祖宗死的。既然说着紫金山上有龙气,不管是太祖皇帝身上的已好,还是这中山上的也好,这些人是英雄,也让他们沾沾这些龙气,保佑咱们大明,保佑他们的子孙。至于还活着的,正化你和承恩,子廓大人好好商量商量,一定要好好安抚他们。”
朱由校不再说话,将手中那一颗箭头缓缓的放在了腰间,慢慢的朝着山上走了上去。看着这写满了历史的神道,朱由校只感觉自己的脚步更加沉重了许多。
……
山脚下的孝陵更多的乃是最近新修缮的,上面的的历史大多只是最新篆刻的,那着山顶上的朱元璋神庙,斑驳的墙壁上确是实打实的写满了岁月的史书。
福王的叛乱,那不计一切的剿杀确实消灭了孝陵卫战士的肉体,可是永远磨灭不了他们的精神。
哪怕全部战死,孝陵卫的战士们也没有越过着如同天堑一般都鸿沟,没有一个孝陵卫的战士贪生怕死的躲进神庙之中,让这神庙产生一丝丝的破坏。
看着那青砖封存的朱元璋地宫,朱由校虔诚的跪了下来,重重的磕下三颗响头。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三颗响头他不仅仅只是磕给自己这位老祖宗,更是磕给这些为大明朝而死的战士们。
轻轻的抚摸着这用来封存地宫的青砖,朱由校似乎真切的感受到了当年元末天下大乱时的民不聊生,感受到这位要饭帝王一路走来的不容易。
双手扶住墙壁,朱由校的脑袋紧贴在青砖之上,没人听到朱由校小声轻呢的说道:
“朱元璋,按照现在的情况我该称呼你一声老祖宗。我也姑且称呼您一声老祖宗。按照历史我这肉身的主人是不可能来看您的。按照历史我这肉身的主人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大明朝这些文人大夫给害死,大明朝也在二十年之后没了。更可笑的是,按照历史几十年后还会有一个满人皇帝,康麻子来到这里向您炫耀他的丰功伟绩!”
“太祖爷,我不知道您当初制造三大案,誓要杀尽天下贪官,铲除祸害大明朝的党争是一股什么心情。不过今天您这顽劣的子孙可以向您保证,您的大明朝将在我的手上继续发扬光大,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
临近离开明孝陵,朱由校的心还是一股抑制不住的激动,看着那在岁月侵蚀下记录着朱元璋一生事迹的丰碑,他想起来后世康麻子对朱元璋的评价。
从一旁接过毛笔,伏在供案上朱由校用着极为厚重的颜楷工整的写下:幅员辽阔,远迈汉唐;繁荣似锦,治隆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