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的新绛城,如今正处于赵无恤的统治之下,但这座曾经繁华热闹的城邑却逐渐变得萧条冷落。
城中的居民数量急剧减少,十户之中连一户都难以留存下来,大部分人纷纷选择迁居到城外居住,主要是赵氏对新绛城实行军事化管理,普通百姓难以承受,所以都选择外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绛周边的几处规模较小的城镇反而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赵氏一族深刻地汲取了田氏失败的经验教训,他们对于晋侯的控制力度已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时此刻,在国相府那宽敞而庄重的殿堂内,已经年逾四十岁的赵无恤正端坐在高位之上。
他那深邃如潭水般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站立着的一众心腹和家臣们,每一个被他注视到的人都不禁感到一阵无形的压力,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或轻视之意。
只听得赵无恤声音低沉地开口说道:
“诸位,今日楚国使者入晋,指责我晋国违背盟约,导致原本计划顺利进行的征伐戎狄之战最终功亏一篑。面对如此局面,不知尔等可有良策应对?”
话音刚落,整个大殿顿时陷入一片沉寂之中,众人心思各异,开始暗暗思索起来。
“相国大人!这件事本就是错综复杂、难以说清道明的。楚国那边信誓旦旦地指责我们晋国背弃盟约,但咱们也完全能够反过来,声称是楚国自己不肯全力以赴呢!
关于北方边境发生的那些事情,不过都是晋楚双方各执一词罢了。
再者说了,戎狄袭击楚军那件事,跟我们晋国可是半点儿关系都没有啊!毕竟从头到尾,咱们晋国可都没有直接出兵去对付楚国!
所以依下官之见,我们只需把这潭水给彻底搅浑,如此一来,随着时间慢慢流逝,这件事情自然而然也就会被人们淡忘!
难不成天底下所有诸侯国还真能联合起来,跟着楚国一起兴师动众地来讨伐我们晋国吗?
这次,郑国和陈国不就没跟着楚国一块儿派遣使者来指责我们晋国!由此可见,即便在所谓的楚盟当中,楚国也未必有那个能耐掌控住全局!
现今这种局势之下,楚国可谓是一家独大,他们越是对我们晋国步步紧逼、气势汹汹,那么其他国家就越会对楚国心生警惕,更不会跟从楚国来对付我们晋国的!”
在大殿之内,只见一名身着华服的中年男子霍然站起身来,对着端坐在高位之上的赵无恤拱手施礼后,侃侃而谈道。
说话之人正是那晋国邯郸学宫的祭酒新稚狗。
此人本出生于鲁国,且是鲁国赫赫有名的名士。
奈何天有不测风云,鲁国惨遭覆灭之祸,新稚狗便携同家族一路颠沛流离,最终选择在晋国安家落户。
或许是上天眷顾,又或是他自身才华横溢,竟得到了晋国相国赵无恤的赏识和器重,进而被委以重任,成为了邯郸学宫的祭酒。
此时,只见赵无恤的首席谋士张孟淡拱手施礼道:
“国相大人,依属下之见,新稚祭酒所言极是,如今晋楚之间不过只是些唇枪舌剑的纷争而已,实乃微不足道之事,纵然是双方整军备战,但距离真正开战应该还早。
近两年来,属下已通过周王室的小宰王孙策成功地在天子跟前建立起了一定的影响力。只要能说服天子力挺晋国,那么所有的争端皆可迎刃而解,而我们晋国更将因此收获大义之名。”
赵无恤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但随即面色一沉,叮嘱道:
“本相亦有所耳闻,近日那小宰王孙策与太宰令刘氏之间的明争暗斗愈发激烈。
此事你务必要密切关注,切不可掉以轻心,稍有差池便可能前功尽弃。
要知道,楚国对我国一直虎视眈眈、觊觎良久,所以周天子这块招牌,无论如何都必须牢牢攥在我们手中!”
张孟淡手中掌握着赵氏的情报力量,这些年给赵氏处理了不少麻烦。
“国相大人尽可安心!凭借我等的协助之力,那太宰令刘氏当下的势力已然呈现出逐步瓦解之态。
只需待小宰王孙策给予刘氏致命一击、将其彻底击溃,届时小宰王孙策便能完全掌控天子,从而顺随我国晋国的谋划行事。”张孟淡满脸自信之色,侃侃而谈地向赵无恤汇报着当前局势。
只见赵无恤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回应道:“此事就交由你全权处置吧。”言语间透露出对张孟淡能力的充分信任。
紧接着,赵无恤转头看向一旁的新稚祭酒,郑重其事地下达命令:“新稚祭酒,着你在学宫之内精挑细选各类贤能之才,用以充实大行人府。
并且于近期内派遣使者积极与各方诸侯取得联系,哪怕是楚国主导的楚盟国家亦不可疏漏,务必确保我晋国的外交事务得以顺利开展,万无一失。”
听到这番指令,新稚祭酒赶忙恭恭敬敬地抱拳行礼,高声应道:“下臣谨遵国相大人之命!”
他深知此番任务责任重大,但同时也明白这是国相对自己的器重与期许。
其实,晋国相赵无恤之所以让新稚祭酒从学宫中选拔人才来壮大和充实大行人府,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意在进一步扩大新稚祭酒手中的权力,将大行人府这一重要机构完全托付到他的手上。
毕竟近年来,楚国率先对其外交部进行了改组调整,且频繁在各诸侯国之间展开外交攻势,成效显着。
受此影响,其他各国纷纷意识到加强外交部门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于是乎,负责晋国外交事务的大行人府也经历了数次规模不等的扩建与发展。
平心而论,此次楚国派遣使者前来斥责晋国之举,晋国相赵无恤内心深处实则并未真正存有过多忧虑。
在他看来,尽管楚国实力强劲,但晋国自身的力量亦不容小觑。
更何况当下的楚国已然被所有有见识的诸侯国所忌惮,令天下各路诸侯皆心存忌惮。
如此一来,楚国所要防范的对象绝非仅仅局限于晋国一家。
就在方才,新稚祭酒也曾言及此事,他指出此番楚盟当中的郑国与陈国,竟然未随楚国一同派遣使节进入晋国,这一现象本身便极具深意。
由此可见,对楚国强盛国力心怀畏惧者,远远不止晋国和齐国两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