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楚国的严厉质问,晋国也毫不示弱,当即给予了坚决否认。
并且振振有词地指出,当初伐戎之战时,晋国派出的军队在前方奋勇杀敌,全力征讨北戎。
反观楚军,为了保全自身实力,屡屡避开正面交锋,数次临阵退缩,正因如此,才致使贻误战机,最终导致整个伐戎大业功亏一篑。
所以,晋国认为如今楚国反过来指责自己背盟,纯属无中生有的污蔑和诋毁。
就这样,晋楚两国围绕此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口水大战。
双方你来我往,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不过,相比之下,楚国这边明显占据上风。因为除了自身据理力争之外,还有任国、宋国、滕国以及剡国等诸多盟国纷纷发声支持,为楚国摇旗呐喊助威。
而晋国则显得势单力薄,渐渐地在这场舆论较量中风评每况愈下。
蓟城,这座城邑乃是燕国当之无愧的都城,在整个燕国境内,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蓟城周围地区,聚集着多达五十余万人,他们或从事农耕、或经营商业,共同构成了这片繁荣景象的一部分。
而蓟城内部,更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据粗略估计,城中人口将近三十万之众。
这一规模,与二十年前强大的楚国郢都相比,亦是不遑多让。
此刻,雄伟壮观的燕侯宫中,正举行着一场庄严肃穆的朝会。
燕国的诸位公卿大臣们齐聚一堂,然而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凝重之色,仿佛心头压着千斤重担。
现任燕侯已然继承其父燕宣公的君位整整二十年之久。
经过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他在燕国可谓根深蒂固,只可惜,这位燕侯虽有守成之功,但论及治国理政之才,着实平庸无奇。
能将燕国维持至今这般局面,已属不易。
如今年过五旬的燕侯,眼见着邻国齐国和晋国纷纷推行变法图强之举,心中亦有所触动。
尽管他深知变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奈何岁月消磨了他的雄心壮志,再也提不起那份果敢与魄力去效仿他国施行变法了。
“楚国的使臣和晋国的使臣现今皆已抵达蓟城,我燕国究竟应当何去何从啊?”
端坐上首的燕侯满脸愁容,目光扫视着殿下的一众公卿,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困惑。
“启禀君上!”只见燕国大将樾禁面色凝重地率先站起身来,拱手行礼后大声说道:
“此次楚国果断出兵相助我燕国,成功击退那虎视眈眈、凶猛残暴的北戎大军。于我燕国而言,此乃天大之恩德啊!
况且此番的确是晋国背盟在先,从中作梗,导致北伐诸戎之事虎头蛇尾,而今无终戎依旧是燕国的心腹大患。
所以微臣认为,于情于理,燕国理应坚定地站在楚国这一边,并对晋国背信弃义之举予以严厉谴责。”
樾禁的声音洪亮有力,在朝堂之上回响不绝。
将军樾禁的话立刻得到了一部分将领们的赞同。
就在此时,燕国相缓缓起身,向燕侯躬身施礼道:
“君上明鉴!如今晋国要求燕国派遣使者去谴责楚国,而楚国同样要求燕国遣使去谴责晋国。
此二者如此行径,显然是有意逼迫我国在晋楚两国之间做出抉择,选边战队啊!依老臣之见,此事关乎重大,切不可轻率行事。
君上或许可先采取拖延之计,静观其变,待局势明朗之后再做定夺。”说完,他微微抬头,目光恳切地望向燕侯。
燕侯听后,微微颔首,但却并未开口说话,只是继续将目光投向殿下的诸位大臣们,似乎还在等待更多人的意见和建议。
这时,长公子羽快步出列,来到殿中央向燕侯抱拳施礼,然后朗声道:
“启禀君父!据儿臣所知,晋楚两国目前皆已开始积极筹备战事,双方剑拔弩张,说不定何时便会兵戎相见。
我燕国距楚国较远,楚国难以迅速调遣军队前来攻打燕国;然而,我燕国与晋国相邻甚近,若真有战端开启,晋国军队转瞬即至。故而,儿臣斗胆进言,我燕国或可暂且站在晋国一方,以保边境无虞。”
长公子羽乃是燕侯的庶长子,而今已经三十多岁,是未来燕侯的有力竞争者,在朝中也有诸多党羽。
长公子姬羽的话立刻得到了殿内不少的群臣响应。
“兄长此言差异”,就在这时,公子骜起身之后先是对燕侯一礼,然后看着其兄长公子羽说道:“如果只说远近的话,貌似楚国的军队似乎距离我们燕国更近一些才是”。
“你说的是楚国的虎豹骑?”,长公子姬羽闻言,神色微变,神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整个燕国朝堂,包括燕侯在内,在听到虎豹骑的时候,脸上神情都变得凝重几分。
楚国的虎豹骑横扫草原诸戎,威名赫赫,虎豹之名在草原诸戎之中广为流传,为人所忌惮。
如今这支军队就驻守在屠何,距离燕国的都城蓟城可不算远。
单凭虎豹骑的速度,朝发夕至,随时就有可能出现在蓟城城下。
“楚国的虎豹骑虽勇,但其补给供养全都依赖我们燕国,其威胁却比不上晋国”,长公子姬羽说道。
“君父,不论晋国这次是不是背盟,楚晋两国交战都不可避免,所以晋国现在要做的就是全力应战,哪里有精力来威胁我们燕国,所以儿臣以为相国之策最为稳妥,晋楚两国我们燕国暂时两不相帮,到时候根据战局,我们再来进行站队,谁弱我们就帮谁?”,公子骜说道。
“为什么是谁弱就帮谁,不应该是站在强者这边吗?”,燕侯听到公子骜的话,脸上露出满意之色,笑着问道。
“启禀君父,晋国使者有一句话没有说错,那就是楚国太强了,强到单凭一个国家已经没有办法对抗的程度,所以儿臣认为,若是晋国露出颓势,我们燕国再出手,过早的暴露燕国的态度,只能减少我们周旋的余地”,公子骜一脸认真的说道。
“看来这两年里,我儿的确是长进了不少,如此就以公子骜的意思办吧”,燕侯满意的看着公子骜,随即看向燕国相,说道:“拖延之事就有劳国相了,公子骜你也要多向相国学习才是”。
“臣领命”
“儿臣自当向相国亲近学习”
燕国相和公子骜说道。
只有长公子姬羽脸色有些难看,而后默默的退回自己的位置。
这些年随着公子骜的成长,燕侯的态度越发偏向公子骜,为了给公子培养势力,还让公子骜娶了国相的孙女为妻,这一点让长公子姬羽十分不忿。
嫡庶就这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