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二年(761年)三月时,李白正在庐山做他的学道修佛的隐士梦,忽然接到老友郭子仪的一封书信,说李光弼进位太尉兼侍中充河南副元帅,都统河南、淮南、山南东道五道行营节度使,大举官兵百万出镇临淮,要一扫东南叛乱,并劝李白趁此机会入其幕府,为国建功立业。这一下子触动了李白心灵深处的报国情怀。他急不可耐地向宗氏夫人说,他要抓住时机,这可是不可多遇的报国机会。那顶刑役释放犯的帽子压得他直不起腰来,李白确实要用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忠心报国的。宗氏夫人开始不同意,但却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同意他出山前往金陵投军。李白非常自负,他认为这一次一定要“斩巨鳌”“鲙长鲸”,一雪会稽之耻,将期报恩之荣,做一番报效社稷、光宗耀祖的事业来。这次找对了人,这可是唐肃宗的正规王牌部队,与永王李璘的部队绝对不同。于是,李白与书童丹砂一起来到了金陵。可是,他还没有见到李光弼,就病倒了,只好在金陵朋友家中养病。李白给李光弼写了一首诗,歌颂了李光弼大军的威严气势,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因健康状况不佳,不能前赴军幕为李太尉效劳,深以为憾,只好“半道病还”,感叹“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1]。在金陵,李白受到了金陵太守的热情招待,得以安心养病。在金陵的这些日子,他回忆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觉得自己就像一匹西域来的天马,早年出自西域,有天赋之才,曾经受到过天子的重用,享受过高的荣耀,也用尽了心力。可是老了之后便被抛弃,无人再理会。最后,他仍希望有识者能够荐他入朝,再为朝廷尽其绵薄之力。于是提笔写了一首诗,题名为《天马歌》。其诗曰:
天马来出月支窟,
背为虎文龙翼骨。
嘶青云,振绿发,
兰筋权奇走灭没。
腾昆仑,历西极,
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晡秣越,
神行电迈蹑恍惚。
天马呼,飞龙趋,
目明长庚臆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
口喷红光汗沟珠。
曾陪时龙跃天衢,
羁金络月照皇都。
逸气棱棱凌九区,
白璧如山谁敢沽。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天马奔,恋君轩,
駷跃惊矫浮云翻。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
伯乐剪拂中道遗,
少尽其力老弃之。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严霜五月凋桂枝,
伏枥衔冤摧两眉。
请君赎献穆天子,
犹堪弄影舞瑶池。
这首诗可分为五段,前八句为第一段,描写天马的出身、能力和形象。天马是马中的极品,本出自西域,产于西域的月支国(即月氏),这里泛指西域的中亚地区,即大宛国。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引康泰《外国传》:“外国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人众,大秦宝众,月氏马众。”此借喻李白是来自于西域的天马驹。它骨格清奇,善于奔跑,从昆仑西极而来,早晨还在燕地洗刷鬃毛,晚上就能在越地吃草,其速度之快,可谓神行电迈。从“天马呼”起的中十句为第二段,盛夸这匹天马真是飞龙之驹,它双目明亮,胸脯饱满,尾如流星,头如渴乌,口喷红光,前髆出汗如血,是真正的汗血宝马。这匹天马曾经受过皇上的恩遇,与天子的龙马一起,在皇都的大街上驾着御车奔跑,这是何等的荣耀啊!可以凌越九州,身价高于堆积如山的白玉璧。再看那些历史上的名马如紫燕等,比起这匹天马来,它们真是愚不可及。这段是李白写当年他身为翰林时,也曾为玄宗所优宠,名高一时,荣光非凡。从“天马奔”以下六句是第三段,写天马此后不为君王所用,它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皇都,虽然身影依然矫健,能万里奔腾,但却徘徊不进。它遥望着天门不忍离去,但已没有了寒风子这样善于相马的伯乐,谁还会理你这匹天马的子孙呢。从“白云在青天”以下十二句为第四段,是写天马失意之后,没有人将它再当作天马看待。它只能像普通的凡马一样,拉盐车,上峻坂,干苦役。虽然曾有过伯乐的赏识,在青壮年时尽过大力,但如今老而无用,被人遗弃。听说过古代有田子方这样的仁人,能收养被人遗弃的老马,要能遇到这样的人该有多好。虽有玉山之禾这样的好草料,也不能治疗它心中的创伤。这匹天马如五月突遭霜打的琼树枝,实在是太冤了。只好含冤伏枥、心怀痛楚。此段暗指李白两次含冤被贬,一次是在唐玄宗时期,被小人诽谤,贬出长安;第二次是受“从璘”之案的连累,被唐肃宗判长流夜郎。最后两句“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是第五段,其意是向人请求荐他入朝,能为朝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就是为朝廷做一些“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古风五十九首》其一)的文化事业,为国家和民族做些贡献。看来李白是真的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从军之事是不行了,于是想在文化事业上做些工作。“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出处同上),他想在诗歌方面做一番总领一代的文化事业,可以说其志虽改但仍甚伟。
这首诗所赠的对象是谁呢?史传均无明载。笔者以为,此诗是写给李光弼或金陵太守的。而李白其他的朋友,现在都没有这样的身份和入朝的资格。因为在《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中,李白曾对太尉李光弼有求助之意,“太尉杖旄钺,云旗绕彭城。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函谷绝飞鸟,武关拥连营。意在斩巨鳌,何论鲙长鲸!”这些诗句,是赞扬李光弼,也是李白想投其幕府以求建功立业的理由。李白在诗的后半部分,大夸金陵太守对他的热情态度,如“金陵遇太守,倒屣欣逢迎。群公咸祖饯,四座罗朝英”等,也是李白有请他举荐自己的目的。从李白这首《天马歌》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自比天马,对自己的才华是非常自信的。他对自己晚年的遭遇虽觉不幸,但对前途仍满怀憧憬;虽历经坎坷,备受委屈,其报国之心却始终不渝。
但现实确实有些令人失望了。李白急切地要建功立业,洗刷他这个刑余之人的罪名。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现在还有谁敢用他这个曾经跟着永王李璘造反而被长流夜郎的人呢?况且,以前的宰相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不就因为救李白出狱而被贬官的吗?但出于对李白的同情和对他身体健康方面的关心,金陵太守的一些朋友还是为李白在经济方面提供了一些帮助。
在金陵,李白对一些老友一一做了拜访,侍御崔成甫是第一个。他被贬在湘阴县,闲来无事,就经常在金陵找李白会面。他在沅湘洞庭一带作了许多诗,集成一卷,取名《泽畔吟》,取屈原赋《渔父》中屈原“行吟泽畔”之意。崔成甫请李白作序,李白慨然作《泽畔吟序》赠之。序曰:
《泽畔吟》者,逐臣崔公之所作也。公代业文宗,早茂才秀。起家校书蓬山,再尉关辅,中佐于宪车,因贬湘阴。从宦二十有八载,而官未登于郎署,何遇时而不偶耶?所谓大名难居,硕果不食。流离乎沅、湘,摧颓于草莽。同时得罪者数十人,或才长命夭,覆巢荡室。崔公忠愤义烈,形于清辞。恸哭泽畔,哀形翰墨。犹《风》《雅》之什,闻之者无罪,睹之者作镜。书所感遇,总二十章,名之曰《泽畔吟》。惧奸臣之猜,常韬之于竹简;酷吏将至,则藏之于名山。前后数四,蠹伤卷轴。观其逸气顿挫,英风激扬,横波遗流,腾薄万古。至于微而彰,婉而丽,悲不自我,兴成他人,岂不云怨者之流乎?余览之怆然,掩卷挥涕,为之序云。
在此序中,李白记载了老友崔成甫的履历和当年被李林甫贬湘阴的缘由。他是无辜被冤,如同当年的屈原一样,行吟泽畔,故其辞哀怨如屈赋,“微而彰,婉而丽”,哀婉动人,览之怆然,故而作序以赞之。这是对老友的激励和鼓舞,也是对他诗歌成就的高度评价。
李白还拜访了年轻时在金陵交往的故人,其中不少朋友都不在了,如金陵子、王处士等,已经亡故。也有些朋友因战乱已经散去,不知所踪,许多地方都物是人非了。
李白在金陵住了一些时日,看到没有人荐举他这匹老天马的意思,只好又回到庐山。
李白回到庐山已是上元二年(761年)秋天,宗氏夫人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日渐瘦弱虚喘。大概是营养不良之故,加上山中潮湿寒冷,一个久居北方大城市的人,对这山里的住所不是很习惯和适应,后来慢慢地发起烧来。李白用自采的草药煎熬,让夫人服用,也不见退烧。于是派丹砂请来九江城内的名医来治,也不见好转。不到一个月,宗氏夫人就去世了。李白放声大哭,对这位“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在寻阳非所寄内》),为自己冤案在风雨中奔走、到处求救的夫人的去世,感到十分悲痛。
自夫人去世后,李白在庐山再也住不下去了。他告别了腾空子,下山而去。先是到宣城,此时任宣州刺史的正是原永王的大将季广琛。他听说李白到宣城,便将李白接至府中招待。李白本来对他在永王幕府时率兵出走投降高适而被封为高官,自己反成了永王的替罪羊之事感到不满,如今在宣城见面,不得已与他虚与周旋。彼此客气了一番,季广琛见李白衣着寒酸,动了怜悯之情,便封了一些程仪给李白。李白告辞之后,便去了纪氏酒家。不料纪叟已死,酒家也关门了。李白对纪叟的去世深感悲痛,如今在宣城,连个借酒浇愁的地方也没有了。于是他便写了一首《哭宣城善酿纪叟》诗,贴在纪叟酒家的门板上: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到哪里去呢?他想到了宣州的灵源寺,那里的主持仲濬公是他的老乡。李白在蜀中时曾向仲濬学过琴,并赠过他一首诗,名叫《听蜀僧濬弹琴》。如今,李白投奔到他的寺中,以解衣食之忧。仲濬对李白非常尊重,一是李白如今尽管是在难中,但他的名声依然很大。况其晚年向佛之心甚强,在佛教界的影响也很大。再者,二人又是老乡故旧。故尊李白为上宾,经常与他谈佛论经。李白为了能在灵源寺落脚暂住,便写了一首《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的诗,对仲濬公大为称赞,诗云:
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
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
此中积龙象,独许濬公殊。
风韵逸江左,文章动海隅。
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
诗中说,灵源寺在敬亭山下,双溪水旁,水明如镜的湖边。这其中的龙象,唯有仲濬公特立而出,其文章风韵在江左独树一帜。观心之道,如月在水,探骊龙之颔,独得明珠,真格是晋代名僧支遁再世呀。诗中运用佛教典故得心应手,比喻也恰切得当。
李白除了随僧坐禅,还与仲濬公弹琴赋诗,相处甚得。寺中一日两餐,虽清淡些,但还过得去。一日,仲濬公受邀到其他寺院传法讲道,大约一个多月才能回来。往日每到饭时,寺中云板一响,总有小僧前来李白住处送饭。可是自从仲濬公走后,云板响了也不见有人送饭。丹砂到厨房一看,剩饭也没有了。李白见此,说:丧乱以来,僧多粥少,这也难怪。便带着丹砂背起行囊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