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书》中记载一个隐居于琅琊山的修行者,练辟谷之术,服用松子、白术、茯苓等生药,以求长生不老。《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棉絮”。《旧唐书·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其徒司马承祯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旧唐书》记载一个叫王远知的人,修习吐纳导引之术,服食灵芝和白术等,活到百岁以上,且头发乌黑、步履轻捷。《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饮酒”。
在服气辟谷的同时,道士特别强调添加辅助食品,如茯苓、大枣、胡麻、黄精等。把这些药品通过中药学的制剂方法,经过九次蒸晒,制成水丸,或加蜜制成蜜丸,或煎制成膏剂,或再配成复方,制成“太清金液膏”、“茯苓膏”、“胡麻饭”等,随时加以服用。如晋朝人乐子长传“漱咽华池法”:常含枣核,如儿吮乳,久之乃满,咽其三分,而留二分。与气俱咽,可以周而复始。又如《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中引隋朝京黑先生传辟谷法:先合口引之,再纳气咽之,满三百六十则止。这种咽气法咽气越多越好。修行此法时,咽而食,则应日减一餐,十日后不食。此后,气常入不出,意气常饱。如腹中感觉饥饿,或小便赤黄,取好枣九枚,饥饿时吃一枚、二枚,一昼一夜,不过此九枚。如意中不念食者,可不含枣。炼功者经常含枣核,令口中津液丛生,更有益处。通过这些方剂的记载,可以看出道教辟谷法只是不吃五谷杂粮,而食用有蛋白、高油脂类的药品来补养人体的气血,充实生命元素。
至于通过修炼而达到辟谷的,我们可以从唐朝康仲熊的《嵩山太元先生气经》中了解到,其云:“内外安静,即神妍,神妍即气和,气和即元气自至,元气自至即五脏滋润,五脏滋润即百脉流通,百脉流通即津液上应,津液上应即不须五味。五味止绝,饥渴不生,饥渴不生。三田成体,坚骨实肉,返老还年,渐从此矣。”后来《元气论》作了一些调整,与此说大致相同,说:“内外安静,则神定气和,神定气和,则元气自至,元气自至,则五脏通润,五脏通润,则百脉流行,百脉流行,则津液上应,而不思五味饥渴,永绝三田,道成则体满藏实,童颜长春矣。”至于丹家所说自然辟谷,又与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