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
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像无形的气分隔了阴阳,使其各居其位。
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这就是聚合生成阳居于上的正物质,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就会生病。
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太极图的根本意思所在。国学医、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童子问易》强调:“乾坤一元,阴阳相倚“,不存在阴阳二元的问题。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柯易大道注:原本为“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就是古代易学家们对阴阳概念最好、最完备的阐述。
在《易经》里,所有的“卦“都是由“阴爻“和“阳爻“两种爻来构成的,易学里的“阴阳爻“不但继承了自然界“阴阳“的符号,同时还复制了自然界阴阳能量对立统一的规律,并通过阴阳、五行、干支等文字符号以及“卦“的图形符号模拟了阴阳能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虽然它不能像计算机一样形象地、切实地给人们一种感性认识,但它能抽象地通过阴阳的变化规律和朴素的符号来告诉现实世界“万有“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所以自然世界的“阴““阳“作为基础切实地造就了复杂的现实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的事件和其变化规律。所以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庄子·天下》中说“易以道阴阳“。阴阳五行是易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强调人体整体性,然后将整体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属性--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阴阳平衡了,身体自然会健康。
中医里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阴阳。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