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诗外传》也说:“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膏归于霞,毛归于草,呼吸之气复归于人。”《礼运》则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认为人死之后,会回归自然。所以庄子在其夫人死后,鼓盆而歌,说:“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春秋冬夏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叫叫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然《楚辞·招魂》篇中,为招楚王之魂,描写外地之苦难,楚国的种种美好,此为文学作品的浪漫主义想象,然而顾炎武先生认为是后世地狱说之张本。而《左传》中,也记载了一些亡魂显灵的故事,这些虽然为不经之说,但是也可以反映当时国人的某些观念。
《庄子》云:“鬼者,归也。”“生为徭役,死为休息。”《庄子》又云:“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
先秦之道家认为生死好比事物的两个面,“生者,时也;死者,顺也。”生是自然的自然,做人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人来自于自然之中,与物具化,死后复归于自然。是以古人称死又叫“物化”,古诗云:“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至于死了之后是什么境界,庄子似乎并不认为人死之后还有知觉,所以他对待自己遗体的处理很坦然。道家认为人死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在大自然中,得到永生,并没有轮回投胎的说法。这种永生,也不是灵魂的永生。
相对于儒家的理性平实,道家则将死死生生推衍得有声有色。死亡不再是一场令人震惊、无法理喻的恶梦。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一个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就以这样惊世骇俗的方式登场。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这样一个生命的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演化的回归。这比儒家的魂魄说更辽远,更空灵,生死齐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辩证就在其中,自然之“道“超越一切,一气之转变,气聚而生,气散而死,生死不过一气而已。在广袤无垠的荒凉时空之中,时空开始变得富于弹性,可以逆转或回流,道气的光芒刺破了生死的界限,别处相逢,古人与今人可以在生命的真境中,在独特的气场中往复交流。
不过这时让庄子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就有一些后学拿着他的“真人”主张,发展出了一个新的流派,那个流派叫做神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