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宋明理学尊四书为孔门至精之文,是儒教“合于天理”的一种修行方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理出于天而具于人者为道、为德、为事,“善者便是天理,恶者便是人欲”。理学以《大学》为间架为纲领,以《论语》为根本,以《中庸》为“天人一理”“道统之传”,从大学到中庸即是“先致知而后诚意”。
“盖天下之理二,善与恶而已矣,善者天理之本然,恶者人欲之邪秽。所谓崇敬畏者,存天理之谓也;戒逸欲者,遏人欲之谓也。”“天下之达道也,必从事於修道之教,然后君子之道可得,而性以全。戒惧慎独,所以修道也”。[27]
理学宣扬《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庸》的“三达德”以及《孟子》的“诚”,推崇《论语》的敬天,奉祖,孝亲,忠信,仁义,崇礼,性善,弘毅,见贤,思齐。
查
《孝经》:“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易传》:“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孟子:“持志养气”,“养浩然之气”《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周敦颐:“三希修炼”: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浩然之气,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尚书·泰誓中》曰:“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儒教坚信一个人若成就了绝对的善,那个人就永远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会再有死亡。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以说主要以实现三不朽之一或多来达到“成圣”的水平。总而言之,儒教在生死观上更加追求的是生的价值而不是死的价值
儒教强调“先王之道”,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尊王攘夷。以“正名”、“民无信不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总纲。儒家主张内圣外王,把人道推行到政治上去,故言“人道政为大”,“人道敏政”,人道的法则是努力治理政事。要求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敬天忠君是儒教的根本原则,再配合着大一统的天下模式,任用贤能的用人主张,德治与教化的治民方案,和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天下即可“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