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合作现象也可看成是一种广义的竞争,这种合作可以发生在种间如互惠的共生现象,也可以发生在种内如动物的群体捕猎或防御行为。正如威廉斯所说,由相互作用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也许以这样一种方式适应性地组织起来,即个体利益通过一种功能上的从属关系服从于群体利益。
因此,谢平认为,一切生命必定具有三大内禀的原始目的性,关乎食料、生存与繁衍。它们是:享受阳光的沐浴当然在适当的养分和水分存在的前提下是所有植物之内禀目的性,而获取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对食肉动物来说则是间接这是所有动物及许多异养微生物之内禀目的性。
求生至少在繁殖成功之前乃是所有生命个体的第二个内禀目的性,虽然许多物种的雄性在完成交配后立即死亡,这是多么残酷之生命程序啊。求生也是个体生存竞争与适应得以存在的基础。
繁殖或交配是所有生命的第三个内禀目的性,无论通过无性还是有性的方式。没有它,或许就没大自然中花儿和蝶儿的灿烂,就没有迷人动听的鸟语啁啾,就没有雄性间为爱之殊死搏斗……。当然,没有繁殖,任何物种都将不复存在。
正如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所说,“那神圣的欢乐,生命的引导者引诱人去接近的那些东西。她给人们做带路的向导,目的在于通过她的爱的狡谲勾诱,叫人类永远繁殖出新的世代以免灭种“。
自我调节、自我复制、选择性反应和目的性,是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重要特征。生命系统的这些特征,就其基础而言,无疑是物理化学过程,服从物理化学规律。可是,这些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却转化为生命的东西,成为生命所特有的属性。虽然这四个基本属性的某一个,或某个属性的某些侧面,在无机界也可能存在,但只有在生命中这四个属性才有可能联系并相互结合在一个系统中。
古希腊的哲学家,倾向于把一切尚不了解的产生运动的原因称之为“力“。以后的学者们就借用了这个“力“的概念,研究了各种运动,如物理学中的“引力“、“电磁力“,化学中的“亲和力“等等。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未弄清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提出了所谓“活力“或“生命力“是什么。
华夏古代哲学家,倾向于把尚不了解的产生运动的原因归之为“气“,生命被看做是“气“的活动。例如,“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气“也是不明确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很不同的解释,如:“人之生,其犹冰也,水凝而为冰,气积而为人。“这里把生命的形成比作结冰的过程,也有把生命比作火的,如:“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死犹撕,灭也。譬如光焉,薪尽而火灭,则无光矣。故灭火之余,无遗炎矣;人死之后,无遗魂矣。“这种观点则强调生命是一个无知的代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