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有些开心,又有些发愁的小皇帝,池玉迢坐在案后默了默,便站起身,走到一侧的书架,从最上头一排最角落的位置,抽出了一本几乎如新的书册来,羊皮制成的封面上是烫金的四个大字《武烈本纪》。
武烈,就是先帝的谥号,而这本书,则记载了先帝的一生。
先帝在位几十年,最卓越的功绩,就是彻底打服了数百年来游荡在边关外,一直是盛朝心腹大患的夷氏,只此一事,便可以‘武’一字而赞。
然而先帝早年的性格,却着实和‘仁和厚善’这些字挂不上边,屠戮过罪宦九族,也命人将叛国逆贼于九门口处千刀万剐。
昭文馆几十位饱读诗书的大学士思虑再三,最后送到池玉迢手上的折子上,却只有一个字——烈。
说不上赞誉,却也不是彻彻底底的否认,用这样的一个字眼来形容早年的先帝,却是再恰好不过了。
等边关平定,无所事事的先帝贪恋起了后宫女子的多情,渐渐地从杀伐果断的君王变成了一位平庸好色的老人,便不宜再多作评价了。
御书房内的所有书,都是池玉迢平时爱看,或者说派得上用处的,只有这本书,因为是先帝本纪不得不留下,便只好塞在了书架的角落里。
只是此刻,她取出这本书,并不是为了看那些已经被修饰得冠冕堂皇、晦涩难懂的赞誉,而是为了找到和那个人有关的描述。
太后不喜摄政王,即使不用明言,从她每每看到书籍中提到或者涉及和摄政王有关的字眼,都会不自觉地皱眉这点,绢娥,还有一众最善揣度上意的宫人们,也都能看得明白。
所以她们将从御书房内任何提到‘摄政王’以及‘方忍顾’这些字眼的书册驱逐得彻底,彻底到如今池玉迢想要找到和那个人有关的记录,也只能捡出这本《武烈本纪》翻阅。
她,是在安阳出生,也是在安阳遇见了顾子青。
安阳是个小地方,却也是山水动人,有多情的渔女,婀娜的优伶,彻夜不息的戏楼灯火,绕梁三日的雅曲清音。
那年,她的父亲池安衔还是安阳正六品的知州,她的母亲也还在世。
明明当年成亲时,也是人人艳羡的郎才女貌,哪料到数年过去,寝枕未寒,红烛犹在,两人却成了一对怨偶。
母亲在怀她的时候坏了颜色,而温柔多情的父亲却又无法严词回绝同僚上峰的‘好意’,以及佳人们含羞带怯、顾盼君情的目光,于是一房又一房的美妾不断往家中抬回,即使是她出生的那一年,家中也添了两个同僚送来的美婢。
从池玉迢记事开始,母亲常年不是卧病在床,就是只顾着和那些各有风情的女子争宠斗气,有时候恨极了,也会责怪她为什么生来不是个男儿身,偏要做个女儿家。
年幼的她不明白母亲的恨,却明白自己是不受人喜爱的存在,于是她偷跑了出去,想要离开那个终年没有笑声,只有难闻药味和甜腻脂粉气的地方。
在一个孩子力所能及的最远,也是最高,不知道是该用山,还是山坡来形容的高处,她遇见了一个青衣少年——那是跟随父亲扶着祖父棺椁回乡的顾子青。
相遇的时候,她十岁,他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