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两位吗,我就暂时就先不去了。要是以后,能够考上了这北京大学,来了再去看看他们。”
昊县长一听,竟然就抢在朱主任前面,连声说:“好好好。这样子才好。陈本虚,你看样子,真是个好样的。是我们沱江城的角色。”
“对了,那个政治画家,你就不用去看了吧。”
朱主任又来的这么一句话,说得陈本虚先是一怔。再和吴县长一起,大笑了起来。
“陈本虚,要是考上了。以后有什么困难,就来这里,找我们的朱主任。”
“好。谢谢你们了。”
去刘祖春先生那里之前,陈本虚原先就只是晓得,他就是中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他听了陈本虚自己的介绍说:
“眼下正在北京大学学习。”
他听了哈哈大笑说:
“那我们两个人,既是老乡,又还是北京大学的先后校友呢。”
说完他就停了一下,一个人起身,进去了里面的房间,再出来的时候,手上就拿起了两本书。
一本是近年新出炉的旧作,短篇小说集《淡血》。另外一本,就是在赵家璧在一九三六年,主编的《二十人所造短篇小说佳作集》。
当时陈本虚接了过来,只敢浏览了一下子。因为主要的事件,就是要同他报告,陈本虚来上北大,以及在北大学习的一些情况。
“南门上?”
“我家是西门上,不远呢。”
“你陈家,是大家呢。”
“哪里。陈家是大家。我家是小家。”
“记得你爷爷,一头白发。长胡子。”
“是的。”
“江西的,讲话我听不懂多少。人蛮和气。你爸爸我记不得了,应该小我很多。你那个伯伯倒是有印象。”
“还记得啊。”
“你说起来了。怎么不记得。个子高,块头大。打架很厉害。讲的不是我们沱江城话。“
“他是十四岁,才从江西过我们沱江城的。”
“是的,应该高了我两级。”
沱江城人,进了门,就是要留吃饭的。实在是不想吃。
“我们同学,吃顿饭,要什么紧。比你北大的伙食,应该好点。”
最开心的,是吃到了沱江城的糯米辣子。饭碗又出奇的小。害得我不敢装第三碗饭。
到了门口,他看着我的眼睛,突然说:
“陈本虚,你今天没有吃饱。”
吓了陈本虚一跳,赶快说:“吃饱了,我真的吃饱了。”
告别了刘先生,陈本虚回到宿舍,细细地一看。突然就发现了一个事情。
那就是在《二十人所造短篇小说佳作集》里,当时能够入选两篇小说的,那就是自己的这个老乡刘祖春,就入选了有《晕烟划子》和《回家》两个短篇小说。
诚如赵家壁在重印后记中所说的:
因为这本书,正式于一九三七年初出版,所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属于这一代的。而今天在国内外文坛上享有盛名,或是在文艺界,担任领导工作的作家。
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早期重要的代表作,你们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由此也可以晓得,刘祖春,当时作为一个初出茅庐青年,在那一个时期的中国文坛上,是有他一定地位的。
在北京大学作家班里,是可以用自己的小说,作为毕业论文的。陈本虚原来的计划,就是用后来发表在《民族文学》上的一个短篇小说,《王五味》作为论文。
看完刘先生的《淡血》之后,陈本虚感觉到自己现在,已经完全可以写出来,这样子的一篇论文,于是陈本虚就写下了《论刘祖春早期小说创作》,
后来发表在了《吉首大学学报》上。
在沙滩一号刘先生居所里,陈本虚只是短暂的,二三次聊天,陈本虚对祖春先生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到了后来,陈本虚从刘祖春先生的散文。
《忧伤遐思——怀念沈从文》里,才晓得了很多更加详细的事情。当年也是他的沱江城人乡党,沈从文的六弟沈岳荃先生。和其他的几位,陈本虚不知姓名的沱江城人老乡。
接受了远在北方城的沈从文先生之建议,用打了一夜牌,抽头的四十块钱,把他送到了北方城。
他懂得他们的一片好心。他们也知道,自己帮助的,应该是一个有骨气年轻人,而不是一个孱头东西。
是沈从文先生的大哥沈云麓,在湘西沅陵城外水码头,把他亲自送上了下河的麻阳船,这个穷人家的儿子,心里十分高兴。
在这种感谢和羞愧之情,常常在他的心中,交织在了一起。不过他还是下定了决心,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过独立的生活。
就这样,刘祖春先生,和当年的沈从文先生,差不多一样。一面在北京大学旁听课程,一边又跑图书馆学习。
同时还把自己在三年高四时,就写成的一个短篇小说修改好,送给了沈从文先生。
很快,就在《大公报·文艺》上刊出,并且拿到了一点稿费。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了在北方城里,靠卖文以自给的生活。
后来的他,却并不期望自己,做一个文学家。而是想研究中国的历史,仅仅旁听了一年之后,第二年,即考入了北京大学。
刘祖春念的是中国历史,因为刘祖春以为,只有用祖国的过去去教育人民。只有这样子,才能激发起爱国主义思想和热情,抵抗面临被日本帝国主义,灭亡祖国的侵略。
京派作家,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正逐渐地,以自己独到的美学理想,独到的一种种淡、恬静、含蓄、超脱风格的追求。
他们用一种沉重的牧歌式的鸣唱,越来越为人们所瞩目。在京派作家当中,就有一个来自湖南湘西沱江城籍的作家,名字叫做刘祖春。
一九三四年,二十岁的刘祖春,只身从沱江城,进了北方城。他一边读书,一边写作。
仅仅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商务印书馆就发现了他。同时与他签订了出版小说集的合同。
从此这位来自沈从文的家乡,比沈从文要年轻一个年轮的作家。他的命运、他的道路,居然与他的前辈沈从文,是那样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