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霭沉沉,笼罩着两军对垒的战场。王僧辩帐内,烛火摇曳,他眉头紧锁,与心腹将领们围坐一处,商议着如何应对李肆荀的东魏大军。帐外,寒风呼啸,吹得军旗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战争的紧张与残酷。
“如今正面交锋,我军胜算不大,”王僧辩语气沉重,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唯有假意求和,拖延时间,再寻破敌之机。”众将纷纷点头,虽知此计凶险,但也别无他法。
于是,王僧辩挑选了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命他前往李肆荀营帐求和。使者身着素袍,怀揣求和书信,在东魏士兵的押送下,踏入了李肆荀的营帐。营帐内,李肆荀正与陈庆之等将领商议军情,见使者进来,微微抬眸,神色平静。
使者恭敬地呈上书信,说道:“我家将军王僧辩,深知兵戈之苦,愿与贵军握手言和,共商天下太平之事。”李肆荀接过书信,缓缓展开,目光扫过信中内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哼,王僧辩这是在拖延时间呢。”陈庆之冷哼一声,看穿了王僧辩的意图。李肆荀轻轻放下书信,点头道:“不错,他以为我会轻易相信他的求和之言,却不知我早已有所准备。”
李肆荀之所以能识破王僧辩的计谋,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王僧辩的为人和行事风格了如指掌。王僧辩向来是个极为坚韧且野心勃勃之人,此前双方对峙时,王僧辩的强硬态度和频繁的军事调动,都表明他不会轻易放弃抵抗。如今突然求和,实在不符合他一贯的作风。
另一方面,李肆荀派出的密探遍布王僧辩的营地周边。这些密探深入敌营,与当地百姓打好关系,从士兵的日常言行、物资的运输情况等细微之处搜集情报。就在不久前,密探传来消息,王僧辩正在秘密调遣军队,准备从侧翼突袭东魏大军。这一情报让李肆荀更加确定,王僧辩的求和是假,另有图谋才是真。
李肆荀看向使者,微微一笑,说道:“回去告诉王将军,我很乐意和谈。三日后,就在这战场中央,双方各带百名护卫,共商和平大计。”使者领命而去,李肆荀则立刻召集将领们,开始部署应对之策。
他命令陈庆之率领精锐部队,在战场侧翼的山谷中埋伏。“待王僧辩有所行动,你们便立刻出击,截断他们的退路。”李肆荀神色严肃,对陈庆之说道。同时,他又安排其他将领,加强营地的防御,以防王僧辩趁和谈之机偷袭。
和谈当日,天色阴沉,仿佛预示着这场表面和平的会面暗藏危机。李肆荀带着百名护卫,准时来到战场中央。王僧辩也带着同样数量的护卫,从对面缓缓走来。双方见面,互相行礼,脸上都带着微笑,可眼神中却透着警惕。
和谈开始,王僧辩言辞恳切,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希望双方能罢兵言和。李肆荀则一边假意附和,一边留意着周围的动静。突然,一阵号角声响起,王僧辩的护卫们瞬间抽出兵器,向李肆荀等人扑来。
李肆荀早有准备,他一声令下,东魏士兵迅速组成防御阵型,与王僧辩的护卫展开激战。与此同时,陈庆之率领的伏兵从山谷中杀出,如猛虎下山般冲向王僧辩的军队。王僧辩见势不妙,想要撤退,却发现退路已被截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