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就听李文贵郑重地对他们说道:“诸位,只要坚持格物学,保持我们大明朝格物学的领先,就算是以后,我们还需要怕别人么?”
说到此处,李文贵微微提高音量,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带着几分自傲,大声宣布道:“依我之见,在不久的将来,那些妄图与我大明为敌的国家、蛮夷,都将在我大明的威严下瑟瑟发抖,而绝不是我们担忧他们进犯!”
这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一颗惊雷在殿内炸响,引得众人心中一震。
有的官员微微皱眉,似乎感觉李文贵有些不知天高地厚;有的则面露惊讶之色,显然被李文贵大胆的想法所震撼。
“有格物学的相助,如今钢铁产量大增之下,再有钢铁在各行业的应用之下,开疆拓土,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
“那些曾经对我大明犯下累累血债的蛮夷,像长期侵扰沿海的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我沿海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还有那些表面顺从,实则阳奉阴违,时不时就想占我大明便宜的,如安南、洞吾之流,他们狼子野心,从未停止过对我大明的觊觎。”
“这些蛮夷,全都要受到讨伐。罪大恶极者,当灭其国;冥顽不灵者,必杀之;侵占我大明财物、土地者,必须让他们赔偿!”
“自古以来,蛮夷皆是畏威而不畏德,他们就像养不熟的白眼狼。若不在我们强盛之时,将恐惧深深烙印在他们骨子里,我们又有何颜面去面对子孙后代?”
此时的李文贵,言辞恳切,情绪激昂:“我们的前辈,都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时将军,封狼居胥!如此功绩,世代传颂!难不成,我们华夏是一代不如一代?”
“不,绝不能!我们大明,要比前辈大汉时候更强才对,哪怕以后大明消失在时空长河中,但是,我们大明的骨头,也要如同前辈一样,被后世所传颂才好!”
“格物学之下,汉时征战而国力消耗甚大,但是我来担保,格物学之下,我们大明朝,不会再有这等缺陷,对外征战,只会越战越强,大明上下,都能从开疆拓土中,在扬我国威中获得好处!”
“……”
听着李文贵在那慷慨陈词,隆庆帝忽然想起李文贵在蒸汽火车上对他说过,他想让大明成为一个日不落帝国!当初想想,好像不可能,如今再听,好像是有可能的!
这么想着,隆庆帝就高兴了。
他只要当个甩手掌柜,将来去见太祖皇帝的时候,都能和太祖皇帝一桌,这可真是太美妙了!
而高拱等内阁大臣,此前虽也听李文贵提及要从根本上治理倭寇之乱,并向倭国索要赔偿,但那时他们大多只是当作一种新奇的想法听听而已。
可如今,亲耳聆听李文贵如此激昂且条理清晰的陈述,他们的内心也开始动摇。高拱轻抚胡须,目光深邃,心中暗自思量:若真能在自己的任上彻底根除倭寇之患,那无疑是一份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毕竟,自太祖皇帝建国以来,大明沿海就一直饱受倭寇侵扰,历经几代帝王,都未能将其彻底杜绝。这不仅是沿海百姓的心头之患,更是大明朝廷的一块心病。若能解决,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
文华殿内,此时若有武将在场,恐怕早就按捺不住,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李文贵了。
当前南方倭寇之乱已基本平定,北方又与俺答汗签订了和约,天下看似已太平,如此对于武将而言,却没了立功的机会。
在这个武将只能以军功封爵的时代,没有军功,就难以获得更高的爵位和荣耀,又有哪个武将不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呢?
过了好一会之后,李文贵终于说得差不多了!
殿内短暂的寂静后,隆庆帝一改往日的沉默,率先开口说道:“文贵所言,甚有道理!内阁牵头,仔细斟酌文贵的提议,朕绝不希望在自己的治下,再出现南倭北虏之乱!”
隆庆帝平日里不喜过多发表意见,更倾向于放权让臣子们处理政务,可一旦他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那底下的臣子必然会高度重视。
因此,高拱、张居正等人闻言,立刻转身,从倾听李文贵的诉说,转向隆庆帝,恭敬地回奏道:“臣等遵旨!”
就这么的,大明朝的战略思想,从这个时候开始真正改变了。
以前是以自保为主,还想着把火车站用城墙围起来;但从这次文华殿议事开始,就再没有人提这个了。
火车站,就建在城外;敌人,就御于国门之外!
大约半个时辰之后,隆庆帝回宫,议事便转回了内阁,继续讨论如何实行的问题。
毫无疑问,作为始作俑者的李文贵,肯定是要到场的。
以前的话,他虽然常来内阁,但是有没有椅子坐,还要看高拱给不给。但是,如今他是衍神公,自有他的一张椅子了。
李文贵对于这事,也是很积极的,看到准备议事时,他都不等高拱说话,就直接开口说道:“我在文华殿上所说那些事情,具体来说的话,倒也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开疆拓土,一切,都围绕振兴我大明朝的经济,或者说,为我大明朝赚钱来开疆拓土!”
他这话刚说了个开头,就让张居正等人露出了微笑,这个话,才符合李文贵的财神身份,而不是之前那个对蛮夷喊打喊杀的李文贵!
高拱似乎也轻松了一些,当即问李文贵道:“那衍神公说说看,朝廷从何处入手为好?”
国内的局势,如今正在发生的,比如官道,交通工具的改进等等,都和李文贵有关,他说的想法,自然是很重要的,因此,其他内阁辅臣,也都看着李文贵,竖着耳朵听着。
他们就想知道,李文贵这次又准备说点什么?
李文贵环视了下他们,也不拖着,当即开口说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