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喝足,收拾好厨房,晓晓把给妈妈和妹妹买的衣服拿出来,妈妈接过去自去睡了。无论晓晓怎样讨好她,她对晓晓都是一副冷淡的态度,不会夸她一句。好像生怕对晓晓好一点她就会得意忘形一样,永远一副无论晓晓怎样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模样,似乎晓晓欠这个家的。
晓晓回到自己房间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惬意的舒展四肢。睡了几年厂里的硬板床,觉得家里铺着厚厚稻草当床垫的床柔软舒适多了。
这是她和妹妹共同的房间,俩人共一张床。妹妹在城里读书,周末才回来。对妹妹,晓晓既疼爱又怕她。疼是作为姐姐的天性,怕是父母从小的偏袒和妹妹的强势霸道。
作为姐姐的晓晓对妹妹有一种天生的爱与责任,因为从小就被大人灌输“你是姐姐,你大些,你要让着小的。”
如果姐妹俩同时犯错会打晓晓而妹妹不会被教育,但是妹妹干的错事也要打晓晓,说她没当好姐姐。当姐姐的就该承担一切,妈妈吼,“哪怕八十岁你也是老大,你也要让着。不论对错你都要让!反了你了!”
反正就是用父母的权威蛮横的压制先来到这个世上的老大。哪怕是双胞胎你早出来那么一分钟你也是老大,老大天生就背负着一份欠债的原罪。谁叫你是老大呢?
然后这种观念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根深蒂固,小时候在吃喝穿度上处处让着小的,长大后连读书等关乎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也是姐姐作出牺牲,“你是姐姐,要让妹妹读书。”所以很多女孩读个小学好点的读到初中就无条件的停学打工挣钱供养弟弟妹妹们。晓晓当时是没考上,想复读得要七十块钱的学费,被妈妈一顿劈头盖脸的骂。意思她应该感恩读到初中,村里同龄女孩就她多读了几年书,还不知足。以后就是该报答家庭的时候。
当大的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开开心心的各种亏默默吃着,从不索取,从不抱怨,还自我感动着以为自己的牺牲奉献付出维持了家的亲情和温馨美好,以为弟妹们和父母也感动认可自己的付出,而当自己被榨干了价值,要嫁人了,或者生病了遇到坎坷了需要父母弟妹的关心帮助甚至是只想拿回自己曾经付出的一点点度过难关,那个时候没人记得你的好,你就成了众矢之的的罪人,如果你生气,计较他们的冷漠无情,还会被说是小气,不大度。因为你大度惯了,别人也习惯了你的没有自我,所以你不能有一丁点想要回馈的想法。有,就是你变了,你就是坏人。
“只要你能吃苦,你就有吃不完的苦,”从认定能吃亏的那一天起,你就有吃不完的亏。老祖宗说,“吃亏是福,”那是安慰能吃亏的人,也是给他喝的毒鸡汤。喜欢说这话的人可是不愿自己吃一点亏。妈妈就喜欢拿这句话教育晓晓,所以晓晓任劳任怨的打工,无怨无悔的寄钱,平心静气的吃着“福,”还要心怀感恩。在这条“吃亏是福”的道路上,晓晓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数不清的“福”在等着她。直到被“福”撞得伤痕累累才慢慢醒悟。
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作为幺儿幺女的小的从小就被父母无原则的偏袒和疼爱,从小就看惯了姐姐的忍气吞声任劳任怨,变得骄横跋扈自私自利。晓晓对妹妹就有一种心理上的畏怯。以前当着妈妈的面骂她癞子,当着妈妈的面撕她课本,妈妈不会说她一个字,甚至还笑笑的看着,似乎在鼓励小女儿做得多。几次饭做晚了一点妹妹抓起菜刀就甩过来,晓晓堪堪躲过,妹妹暴躁得拎着刀追着砍,晓晓逃到外面被妹妹追得鸡飞狗跳,父母看着也没有阻止或者夺过菜刀。村里有婶子看不下去了,说她妈妈“你要教育小的,这样对姐姐不对,这要真砍伤了呢?”她妈就脸一沉,眼一瞪,“小孩能有多大力气,闹着玩儿呢!”
那一年妹妹十二岁,在妈妈心中小女儿永远都是几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小孩有什么坏心眼呢?小孩做什么都是可爱的。
而背着妈妈才是妹妹原形毕露的时候,晓晓不禁打了个冷噤。不过那是以前,以前就当是小孩子不懂事,晓晓想妹妹现在都读中专了,也是个大姑娘了,应该懂事多了吧?
晓晓想着往事,待精神好点了,又一骨碌爬起来,趁还没到周末妹妹还没回来,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带回来的书和日记藏起来,给妈妈交了五百后还剩的几百块钱卷成一卷用皮筋缠着藏到床铺下面的稻草里。一只上次带回来的皮箱被妹妹拿到学校去了,没法锁起来,巴掌大点的房间,晓晓以为藏得很稳妥。对了,还有那件织好的准备送给志军的毛衣用自己的厚衣服套起来,准备趁妈妈下地的时候再偷偷转移到张叔叔家。
一切收拾妥当,晓晓才放心的睡下。可是又想到妈妈说父亲的情况,既然在外过得不好,他为什么不回来呢?尽管怨他,晓晓还是希望他回来。一个没有男人的家显得凄凄惶惶。不指望他挣钱,只要他在家里守着,也能减轻一点思想压力。
也许他还是畏惧妈妈那张比刀子还锋利的嘴吧?一个男人在女人面前尊严尽失,那他就只有逃避。可是,父亲能逃避,最能逃避的晓晓却不能,她做不到。她要逃避是最简单的,在外面只要随便找个主动示好的男朋友跟他回老家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能放下心里想念的志军就可以,只要放下那份对家的责任就可以。可是,晓晓做不到,也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