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进四合院,何铁柱和娄晓娥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何铁柱拿着农具准备去院子里整理他种的那一小片试验田,娄晓娥则提着篮子打算去集市上买些菜。
邻居傻柱看到何铁柱,笑着打趣道:“铁柱,你这又要研究啥新种植技术呢?”何铁柱也笑着回应:“哈哈,瞎鼓捣呗,看看能不能再培育出些更抗病虫害的品种。”这时,秦淮茹也走了出来,对娄晓娥说:“晓娥,今儿个去集市帮我带点豆腐回来呗。”娄晓娥爽快地答应了:“行啊,没问题。”
中午时分,大家都在院子里吃饭。何铁柱跟邻居们分享着他在试验田里的新发现,说那种新培育的蔬菜好像对某种常见的害虫有了更强的抵抗力。邻居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纷纷夸赞何铁柱厉害。
下午,一群孩子在院子里嬉笑玩耍。何铁柱和娄晓娥搬出桌椅,在院子里给孩子们讲一些种植的小知识,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不眨,还不时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
傍晚,夕阳的余晖映红了四合院的墙壁。何铁柱和娄晓娥坐在院子里,看着邻居们进进出出,感受着这份宁静与温暖。娄晓娥轻声说:“铁柱,你说咱们这四合院的日子多好啊,虽然忙忙碌碌,但心里踏实。”何铁柱点点头,握住娄晓娥的手说:“是啊,有你陪着,还有这些好邻居,真好。”
突然,四合院的门被敲响了。原来是之前他们帮助过的那个小山村的村民代表,带着自家新做的红薯粉条和高粱酒来看望他们。村民代表感激地说:“何大哥、娄大姐,多亏了你们,我们村现在日子过得可好了,这是我们自己做的,给你们尝尝。”
何铁柱和娄晓娥连忙热情地把人迎进来,和邻居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整个四合院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食,畅谈着生活,温馨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村民代表的到访,让四合院瞬间热闹起来。邻居们纷纷凑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些来自小山村的特产,听着村民讲述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眼中满是惊叹与欣慰。
傻柱按捺不住兴奋,一把夺过一根红薯粉条,嚷嚷道:“好家伙,这就是你们做出来的?看着就地道,今晚我非得露一手,给大伙做顿粉条炖肉!”秦淮茹在一旁白了他一眼,却也忍不住嘴角上扬:“就你会显摆,还不赶紧去帮忙搬东西。”
众人一边帮忙收拾,一边七嘴八舌地询问小山村的近况。何铁柱和娄晓娥满脸笑意,时不时补充几句,眼神中满是关切与自豪。当听到村里的孩子们都能吃饱饭,还能上学读书时,娄晓娥的眼眶微微泛红,轻声说:“这就好,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夜幕降临,四合院的灯光依次亮起。傻柱在厨房大展身手,不一会儿,浓郁的香味弥漫开来。大伙围坐在院子里,摆上桌椅,将村民带来的特产一一摆上桌,又开了几瓶高粱酒,一场热闹的聚餐就此开始。
酒过三巡,村民代表站起身来,举起酒杯,声音略带哽咽:“何大哥、娄大姐,还有四合院的各位兄弟姐妹,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村的今天。这杯酒,我代表全村人敬你们!”众人纷纷起身,碰杯声、祝福声交织在一起,在夜空中回荡。
何铁柱端着酒杯,感慨万千:“其实,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们不过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真正了不起的,是那些勤劳善良的村民。”娄晓娥也点头附和:“是啊,看到他们过上好日子,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聚餐结束后,村民代表在四合院住了一晚。第二天清晨,何铁柱和娄晓娥早早起床,为他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和种植资料,还叮嘱他回去后有任何问题随时联系。
送别村民代表后,何铁柱和娄晓娥回到院子里,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何铁柱一头扎进试验田,继续他的种植研究;娄晓娥则在院子里整理家务,时不时给何铁柱递上一杯水,或是提醒他注意休息。
午后,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四合院的邻居们纷纷搬出躺椅,在树荫下乘凉聊天。何铁柱和娄晓娥也忙完了手头的活儿,加入到大家的行列中。
傻柱躺在躺椅上,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念叨着:“铁柱啊,你说你们以后还打算去帮别的地方不?”何铁柱想了想,认真地说:“只要有需要,我们肯定会去。能帮一个是一个,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这世界才更美好。”
娄晓娥轻轻靠在何铁柱肩上,微笑着说:“我会一直陪着你。”邻居们纷纷点头表示支持,小院里再次充满了温馨的气息。
在这温馨的氛围中,四合院的平静却悄然泛起涟漪。这天,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匆匆走进院子,带来了一个棘手的消息。上头有个新的农业扶持项目,名额有限,四合院所在区域仅有一个。这本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好事,可却意外引发了内部矛盾。
院子里的刘大爷一直对农业技术有着浓厚兴趣,觉得自己种了大半辈子地,经验丰富,这个项目名额非他莫属。他找到何铁柱,一脸严肃地说:“铁柱啊,你已经帮了那么多地方,这机会也该让让给别人了。我也想为咱这片出份力,这项目我申请了。”
何铁柱面露难色,耐心解释道:“刘大爷,我理解您的想法,可这项目要求对新型种植技术有深入了解,还得有应对复杂情况的经验。我想着,要是能拿下,就能为咱们四合院周边引进更好的技术,让大家都受益。”
刘大爷一听,有些激动:“你这意思是我不行?我种了这么多年地,不比你懂?你就是想独占功劳!”这话一出口,院子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娄晓娥赶忙上前打圆场:“刘大爷,您别误会,铁柱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大家都是为了把农业搞好,要不咱们一起商量商量,看看怎么把这个项目争取下来,让大伙都能参与。”
但刘大爷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扭头就走,还嘟囔着:“我看你们就是不想让我参与。”
此事一出,四合院的和谐被打破。原本一起乘凉聊天的邻居们,也分成了两派。有的支持刘大爷,觉得他辛苦大半辈子,该有机会试试;有的站在何铁柱这边,认为他的能力和经验更适合项目。
傻柱也犯了难,看着两边都是熟人,不知道该帮谁。他挠挠头说:“这事儿闹的,都是一个院子的,何必呢?”
何铁柱陷入沉思,他明白刘大爷的心思,也不想因此伤了邻里和气。思索再三,他决定主动找刘大爷和解,还拉着娄晓娥一起,带上自己整理的种植资料,再次敲响了刘大爷的门。
一进门,何铁柱就诚恳地说:“刘大爷,您看,这些资料是我这些年的经验总结,您要是感兴趣,咱们一起研究。这次项目,我也希望能和您一起努力,不管谁牵头,都是为了把事儿办好。”
刘大爷看着递到眼前的资料,又看着何铁柱和娄晓娥真诚的眼神,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叹了口气:“铁柱啊,是大爷太心急了,刚才话说重了,你别往心里去。”
刘大爷话音刚落,眼眶微微泛红,他轻轻拍了拍何铁柱的肩膀,满是愧疚地说:“你这孩子,一直都心善,还想着大伙。大爷刚才那话,太浑了,你可千万别往心里去。”
何铁柱连忙笑着回应:“刘大爷,您这说的是哪儿的话,咱们都是一家人,哪有隔夜仇呢。”娄晓娥也在一旁附和:“是啊,大爷,咱们一起把这项目做好,让咱这片儿的农业更上一层楼。”
这时,四合院的其他邻居们也陆陆续续围了过来。傻柱大大咧咧地说:“嘿,这下好了,误会解开就好,大家还是一家人。”秦淮茹也笑着说:“就是,一起想办法把这项目拿下才是正事。”
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出谋划策。有人提议把各自擅长的领域列出来,整合资源,让团队更有竞争力;有人则说可以发动四合院的孩子们,一起帮忙收集周边农业现状的资料,为项目申报做准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四合院充满了干劲。何铁柱和刘大爷牵头,带着大家一起整理资料,研究项目申报书的细节。每天清晨,都能看到他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的场景。娄晓娥则负责后勤保障,为大家准备茶水点心,还时不时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申报截止日期越来越近,大家日夜奋战。终于,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天,他们完成了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和提交。当把厚厚的申报材料交到街道办时,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期待和忐忑。
几天后,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四合院。众人纷纷围了上去,眼神中满是紧张与期待。工作人员笑着宣布:“恭喜你们,咱们四合院申报的农业扶持项目通过初审啦!”顿时,四合院一片欢腾,大家欢呼雀跃,互相拥抱庆祝。
然而,通过初审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严格的实地考察和答辩环节。何铁柱和刘大爷带领着大家,丝毫不敢懈怠,继续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他们精心规划了实地考察路线,详细标注了每一个展示点;还模拟了答辩场景,反复练习回答可能被问到的问题。
考察当天,专家们走进四合院,看到大家为农业发展所做的努力和准备,纷纷点头称赞。
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资深专家,一边仔细翻看展示资料,一边忍不住赞叹:“你们能把农业项目做得这么细致,真是不容易。这个整合传统与新型种植技术的思路,很有创新性啊。”
何铁柱赶忙谦虚地回应:“您过奖了,这都是大伙一起努力的结果。我们就想着能实实在在帮到这片土地,让粮食产量提高,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刘大爷也在一旁激动地说:“是啊,以前种地就靠老经验,现在时代不同啦,得跟上新潮流。多亏了大伙齐心协力,才有今天这成果。”
这时,另一位年轻些的专家走到模拟农田展示区,好奇地问:“我看你们在节水灌溉这一块下了不少功夫,能详细说说具体是怎么实施的吗 ?”
负责这部分内容的傻柱立刻来了精神,抢着回答:“嘿,您算问对人了!我们研究出一种新的滴灌装置,用的是咱们自己改造的材料,成本低还耐用。而且啊,我们还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设计了智能控制开关,能精准供水。”说着,他还兴致勃勃地演示起来。
专家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认可。一位女专家笑着说:“你们不仅有技术,还有创新精神,这在农业发展中太重要了。”
秦淮茹在一旁笑着补充:“我们就是想着,不能让土地受委屈,也不能让大伙的汗水白流。”
考察接近尾声,带头的专家总结道:“这次考察让我们看到了你们的决心和实力,希望在后续的答辩中,你们也能保持这样的状态,把项目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
何铁柱和刘大爷对视一眼,坚定地说:“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答辩的日子如期而至,何铁柱、刘大爷和四合院的几位代表身着整洁的服装,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精神抖擞地走进了答辩现场。现场气氛紧张而严肃,台下坐满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和评审人员,他们的目光犀利而专注。
何铁柱作为主要发言人,率先站起身来,声音洪亮且自信:“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审老师,大家好!我们四合院团队申报的农业扶持项目,核心在于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推广高效、环保的新型农业技术……”他条理清晰地阐述着项目的背景、目标、实施计划以及预期成果,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案例都信手拈来,仿佛在讲述一个他们早已熟稔于心的精彩故事。
刘大爷也不甘示弱,接过话茬,用他那朴实而坚定的话语分享着自己多年的种地经验与对项目的深刻理解:“我种了大半辈子地,深知土地的脾气。这次的项目,就是给咱土地注入新活力,让老把式也能跟上新时代,多打粮食,让大伙吃得饱、吃得好!”他的发言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却又充满了对农业发展的热忱与期待,引得台下不少专家频频点头。
在问答环节,专家们抛出了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如果遇到极端天气,你们的灌溉系统如何保障正常运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新技术能被农民快速接受?”面对这些难题,何铁柱和刘大爷以及团队成员们冷静应对,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充分的准备,一一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答辩结束后,何铁柱和团队成员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四合院。等待结果的日子里,大家表面上依旧忙碌着日常事务,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像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街道办工作人员再次走进四合院,手中挥舞着一份文件,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的农业扶持项目正式通过啦!”整个四合院瞬间沸腾起来,欢呼声、掌声交织在一起。孩子们兴奋地在院子里奔跑嬉戏,大人们则激动地互相拥抱、握手。
傻柱兴奋地跳起来,大喊道:“太好了!这下咱们可有大干一场的机会了!”秦淮茹眼中闪烁着泪花,感慨地说:“这一路太不容易了,还好我们坚持下来了。”
何铁柱和娄晓娥紧紧相拥,娄晓娥轻声说:“铁柱,你做到了,我真为你骄傲。”何铁柱看着四合院的众人,眼眶微微泛红:“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接下来,咱们就朝着让这片土地丰收的目标,大步前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四合院成为了农业项目的“指挥部”。何铁柱和刘大爷带领着大家,马不停蹄地投入到项目的实施中。他们联系供应商采购设备,组织村民进行技术培训,还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作业。娄晓娥则在后方协调各方事务,为大家解决后顾之忧。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普通的农田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齐排列的滴灌管道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新型的温室大棚里绿意盎然,各种先进的农业设备有序运转。村民们看着这些变化,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四合院,也因为这个项目,变得更加团结、充满活力,成为了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榜样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