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内的顾客络绎不绝,有身着绫罗绸缎的达官显贵,也有穿着粗布麻衣的普通百姓。
伙计们热情地穿梭其中,为顾客们介绍着各种款式的衣服,推荐着当下最流行的款式。
在这热闹非凡的场景中,一个身着白粗布衣衫的妇人,正满心欢喜地为孩子挑选新衣。
她的身旁,站着一个八九岁模样的小男孩,名叫唤儿。
“唤儿啊,你看,这件衣服怎么样?”
妇人双手捧着一件浅蓝色的小褂,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在唤儿面前轻轻比划着。
妇人的眼角已有了细细的皱纹,几缕碎发从她随意挽起的发髻中垂落,搭在略显疲惫的脸颊旁。她的眼神中,是对孩子的疼爱。
唤儿身形单薄,小脸略显苍白,在这喧闹的店内,他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的大眼睛里是迷茫,眼神空洞而又呆滞,直勾勾地看着母亲,脑袋不自觉地歪向一侧,像是在努力理解母亲的话,却又似懂非懂,只是静静地站着,一言不发。
妇人似乎早已习惯孩子这样的反应,并未在意,只是自顾自地继续摆弄着手中的衣服,嘴里轻声嘟囔着:“娘觉得这件衣服可好看了,这颜色鲜亮,料子摸着也舒服,给你穿上肯定精神,娘给你买这一件怎么样?”
她的声音充满爱意,饱含着对孩子的关怀。
然而,唤儿依旧一声不吭,只是紧紧地攥着手中那只崭新的的竹壶。
那竹壶是新做的,上面还刻着歪歪扭扭的“唤儿”两个字,不难看出这是母亲为他精心准备的,被他视作珍宝。
妇人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那光芒稍纵即逝。
她很快便调整好了情绪,脸上重新绽放出温暖的笑容,轻轻摸了摸唤儿的头,说道:“好,那唤儿,娘就给你买这一件了。”
“等你去了学院,可得好好用功读书,知不知道?”
唤儿听到这话,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小脑袋像拨浪鼓似的拼命点着,嘴里含糊不清地说道:“唤…唤儿知道啦!”
声音虽然稚嫩,还带着些许口齿不清,但却充满了孩子的纯真。
妇人笑了,眼中欣慰无比,又接着说道:“好,等你穿上新衣服,在学院里就没人敢欺负你了!”
“竹壶娘也给你做了一个新的,以后可别再不开心啦,要开开心心的,知道吗?”
唤儿乖巧地点了点头,原本黯淡的眼睛里闪烁出一丝喜悦的光芒,那光芒虽然微弱,却让妇人的心瞬间暖了起来。
李承乾就站在不远处,手中轻轻摇着一把折扇,他将这对母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听在耳中。
李承乾一眼就看出,这唤儿心智不太健全,是个智力低下的孩子。
起初,他只是心中微微泛起一丝怜悯,并未过多在意。
可当妇人提及孩子在学院被欺负时,他的心中猛地一震,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
李承乾暗自想着,这样的残疾孩子,在学院里确实极易成为被同龄人孤立、欺负的对象。
如今大唐推行教育普及,越来越多百姓家的孩子有了入学的机会,可针对校园暴力的律法却还是一片空白。
过去能读书的大多是达官显贵、富家子弟,这类事情从未出现过,现在却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想到这儿,李承乾心中涌起一股责任感,决定走向这对母子。
他先是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只见妇人小心翼翼地摸出腰间那只破旧的腰包,那腰包的边角已经磨损,颜色也变得灰暗。
她的手微微颤抖着,将里面的几锭碎银子和一些铜板一枚一枚地拿出来,仔细地数着,每一个动作都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谨慎。
数好钱后,她才放心地买下了那件衣服。
就在母子俩准备离开时,李承乾快步上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礼貌地说道:“这位妹子,劳烦请问一下。”
妇人听到声音,猛地抬起头,看到李承乾,眼神瞬间警惕起来。
她迅速将唤儿护在身后,双手紧紧地抓住孩子的胳膊,像一只护崽的母兽,眼中满是戒备,开口道:“你问吧。”
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不安。
李承乾看着妇人的反应,心中顿时明白了几分。
在这个世道,一个妇人带着孩子,平日里必定遭受过不少欺负,才会如此警觉,对陌生人充满防备。
他不自觉地问道:“你家里的男人在吗?”
话一出口,李承乾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些唐突。
果然,妇人眼中的警惕更甚,原本就紧绷的神经此刻更是绷得紧紧的,厉声反问道:“我男人在家,你问这个干嘛?”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愤怒与恐惧。
李承乾连忙解释:“不不不,妹子,你误会了,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也有妻儿,只是看孩子可爱,想问问……”
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的神情,一边说着,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折扇,试图缓解紧张的气氛。
可他话还没说完,妇人便拉着唤儿匆匆离去,脚步慌乱。
她的背影显得那么无助慌张,让李承乾心中有些说不清的不舒服。
李承乾望着母子俩离去的背影,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他注意到,刚刚孩子的大拇指上没有指甲,这或许是长期遭受欺负留下的伤痕。
李承乾轻轻挥了挥手中的扇子,指了指那对母子,随后转身回到清华阁。
就在他转身的瞬间,两个在路边卖煎饼的小贩,看似不经意地悄悄跟了上去。
这两个小贩,一个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另一个身形瘦小,眼神却十分机灵。
那熟练的跟踪动作,显然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
回到清华阁后,李承乾有些心绪不宁,正好张显怀带着李季明走了下来。
看见李承乾的一瞬间,李季明眼神发亮,加快了脚步。
然后凑到李承乾的面前拉住了他的手。
悄声的说道。
“哥,你来了啊!”
李季明并没有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因为这两位公主,咸阳的百姓几乎总是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