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吕不韦接过信物,语气肃然,道:“本相代秦人,谢过总执事了。”
“相邦不必如此,我等也是秦人。”
芮嫣然一笑,朝着吕不韦:“相邦国事繁忙,妾身就不多叨扰了。”
“告辞!”
“慢走。”
送走了芮,吕不韦眼中掠过一抹笑意:“王绾,长史署对于此事,进行宣传,同时派人前往谷仓,将谷物取出来,送往旱灾严重各县。”
“诺!”
听闻了整个过程,王绾也是心中一动,三十万斛,至少可以解决当下的难题,大秦朝廷如今已经到了危急关头。
开启朝廷谷仓,带来的风险太大。
可以说,东山商社此举,解了国府的燃眉之急。
这让吕不韦在接下来的铺排中,更为的从容。
运粮车不断地前往关中各地,惶惶不安之心,终于是压了下去。
在国府的刻意引导下,关中人心转向了春耕,暂时恢复了平静,但是,明眼人都清楚,蝗灾发生的可能性,达到了七成。
一个月后,春耕大范围内结束。
旱灾依旧是在持续,耕田之中,全靠引水浇灌。
临洮县各地工程纷纷重启,旱灾的严重性,依靠三十万斛谷物,根本难以平息,饥民开始形成。
整个三月,四月,临洮县已经接收了不下于三万饥民。
五月。
蝗虫大起,席卷关中。
国府颁布政令,宣布灭蝗,面对遮天蔽日的蝗虫,大秦朝野上下弥漫着一层阴霾。
他们都清楚,但凡是蝗虫所过,夏秋必将颗粒无收。
大量的饥民形成,开始朝着各地流窜,由于临洮县颁布了《告大秦庶人书》,大量的饥民涌入临洮县。
三十万斛谷物,早已耗尽。
就在吕不韦冒险启用关中谷仓之际,巴清带人进入了咸阳,潼关渡口,出现了一支船队,满载谷物。
吕不韦大喜,亲自带人前往潼关渡口。
与此同时,乌氏倮运粮救秦,数万头牛羊,以及五十万斛粟,进入了北地,王绾亲自北上交接。
先有东山商社运粮入秦,又有巴清与乌氏倮运粮入秦,旱灾与蝗灾依旧是持续,但,大秦朝野上下,变得更有定力。
这一日,吕不韦走进了章台宫,他心中带着激动,也带着坚定的决心,他要表彰三商。
“臣吕不韦拜见大王,大王万年,大秦万年!”
看着神色有些疲惫的吕不韦,秦王政也是有些动容:“仲父,这些日子辛苦了。”
“蒙毅,凉茶。”
“诺!”
“臣为秦臣,又为大秦相邦,此乃分内职责。”
吕不韦在一旁落座,朝着秦王政拱手,道:“大王,在这蝗灾与旱灾肆虐之时,先有东山商社,后有巴氏与乌氏运粮救秦。”
“臣以为当封赏三商,以鼓舞人心。”
“好!”
秦王政点了点头,他清楚这个时候不是争论其他的时候。
纵然是这样做,有利于吕不韦的新政,秦王政也义无反顾,因为他清楚,现在是大秦稳定与秦人生存的问题。
任何事情,都需要往后靠。
三日后,秦王政亲至灞上柳林,吕不韦作为相邦,亲自宣读表彰王书:
“大秦王特书:
关中旱灾,蝗灾肆孽,先有东山商社运粮三十万斛,后有巴清,乌氏倮运粮救秦,念三商之功,今下表彰王书。
乌氏倮领上卿尊荣,爵同封君,号曰乌氏君。
巴氏族人,巴重,特许入仕,赐爵公大夫,筑怀清台,以彰清夫人之名。
东山商社总执事芮,特令,遇官不拜,领左庶长爵尊荣。”
一时间,三商之名,席卷秦地。
吕不韦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由得一动:“天意如此,化秦有望!”
在尊荣必出于耕战的大秦,商贾地位不高,衣食住行,都有极大地限制,在这个环境下,秦王政对于三商的表彰,可谓是石破天惊。
秦王政看到这一幕,心中对于商贾的抵触,彻底的消散。
他心里清楚,一切都要看对方心中是否有秦。
相比于吕不韦,这一幕的冲击,对于秦王政的影响更大,那些从典籍上,以及一些令史身上学到的学识,被冲击的稀碎。
这一刻,秦王政对于吕不韦新政没有了太大的抵触。
“大王,天下商贾,与其他人都一样,有好的,也有坏的,他们也是秦人的组成,对于大王而言,最重要不是去否决它的存在,而是思考如何用之。”
吕不韦察觉到秦王政的神色变化,意味深长,道:“若是用的好了,这些商贾,也会是大王手中一柄锋利的秦剑。”
........
这一段时间,岷对于咸阳的事情,顾不上听闻。
大量的饥民涌入临洮县。
临洮县上下,脸上都是愁容,这不光是钱粮的问题,一个不好,很容易形成混乱。
无奈之下,临洮县颁布《戒严令》,要求进入临洮县的饥民,听从县府号召。
政事堂中。
青禾等人一脸的严肃,看着岷,道:“上令,短短时间,涌入临洮县的饥民,已经达到了十万众。”
“我们.......”
喝了一口白水,岷开口,道:“青壮男丁,全部送往各大工地,除孺子之外,全部都要动起来。”
“县府新设里,亭,乡以安置。”
“老人,女子全部参与建设,确保他们有一个住处。”
“对于老人与女子,包括孺子,县府只提供一日两食,青壮男丁一日八钱,外加两食。”
“于县府所在,设临洮乡,由固担任乡令。”
“于岷山以北,新设岷山乡,寸担任乡令。”
“于岷山以南,新设茶埠乡,由黄羊担任乡令。”
“派遣工匠前往各乡,由当地乡令配合,带着老人与女子搭建房舍,构建亭,里。”
“青禾,拟定当地其余官吏人选。”
“县府统一设置下发两食的地点,既然人已经抵达了临洮县,那就是临洮县庶人,我不希望出现饿死事情出现。”
说到这里,岷话锋一转,看向了一旁的书吏艾:“将文书形成,誊抄一份,送往狄道。”
“原本归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