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延福宫西北角的翰林院,王伦正与一群翰林大学士、学士、直学士们座谈。
朝廷既已经决定修编《宋史》《辽史》,王伦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是要表明态度的,比如他要以皇帝的身份,对前宋的帝王、文武臣子的所作所为做一些定论。
前宋的翰林院,主要负责替皇帝草拟圣旨、内制等,翰林学士也会充当皇帝的顾问,但是新汉的翰林院,则将前宋的一些在京衙门的职能包括了,主要负责国家图书馆、书籍的校对典藏、各种分科技术的研究,更类似于将后世的中科院、工程院、国家图书馆等职能一并包含。
负责修编《宋史》的人员是分组修史的,即某个组专修某个皇帝以及同一时期官员的史料,于是争论就出现了。
对于宋太宗的评价,修史人员仍旧秉着“为尊者讳”的原则,认为“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
但是王伦觉得这个评语太过了,宋太宗固然在文治上颇有些亮眼的地方,但实在当不起“贤君”二字,他与众臣讨论了数次,在王伦的坚持下,宋太宗被认定为刘宋文帝刘义隆一般的帝王。
实际上王伦觉得宋太宗整体还不如宋文帝,刘义隆固然“元嘉北伐草草”,但起码一生都在坚持北伐,可以认为他方法论不对,但不能否定他的立场。
因此王伦对两部史书的修编人员提出了一个要求:不夸其功,不掩其恶,有功则赞,有恶则贬,要实事求是。
他读过《新唐书》与《资治通鉴》,虽然都还没全部读完,但觉得欧阳修、司马光的政治立场是有些差异的,这种立场的不同,导致了二人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并不完全符合王伦的思想。
所以他希望修史的人员们能够坚持史家“秉笔直书”的原则,哪怕是他本人死后,也既不要掩饰,更不需要刻意夸大。
这让翰林院的一群文人们第一次见识到王伦的豁达,也明白了自己该如何修两部史书了。
人群中王伦特意关注了两个人,第一位是范雩,他是赵佶宣和六年的进士,前宋灭亡后,范雩本打算回到家乡苏州吴县隐居,但王伦需要安抚前宋遗留的臣子,尤其是赵佶退位之前最后一批录取的进士,所以范雩也被留在了京师。
他被转入翰林院担任校书郎,负责审验前宋皇室收藏的各种书籍,完成校对后便送往印刷作坊出版,作为国家承认的可以当作教材的书籍使用。
范雩比王伦要小,他的儿子已经七岁了,当然这里是虚岁,范雩正考虑着将儿子从吴县老家接来,在东京城入小学堂学习。
他的儿子名叫范成大。
至于另外一人,则是赵佶政和年间的进士,曾在淮南西路出任提举常平,王伦入主东京后,他便主动辞职归乡隐居读书。
这位陆宰乃是越州山阴人,回到家乡后热爱藏书,又在朝廷的政策鼓励下开设了印刷出版作坊,便与王伦开设的巨野山阴堂在出版行业得了“南北两山阴”的美名。
越州会稽府文风昌盛,陆宰善经营,数年之间就与本地的石家、诸葛家并称藏书三大家,故而朝廷曾派人往会稽府求取书籍,以补充入翰林院图书馆中。
王伦在那时听说了陆宰的名字以及家里的情况,便召他入京,任命为翰林院学士,也参与到了修史事务中来。
王伦并不清楚陆宰的文才如何,但他能够短时间就以藏书兴办印刷,做起了好大的事业,可见至少有经营管理的才能,而且陆宰的儿子更加出名。
他的儿子叫陆游。
陆游比范成大大一岁,也在家中学习,王伦便建议二人,京师多名师,不如将两个小孩都接到京师入学。
范雩顿时欢喜了起来,他不怎么善交游,似朱雀街第一小学堂,他托关系都不好进,现在皇帝发了话,开了口,那事情就好办了!
陆宰却犹豫了起来,他曾经做的官比范雩大,所以想得就多,眼下太子王闻再过两年就可以入县学,郑王王阅也到了入学的年纪,意味着自己的儿子可能会跟郑王做同学。
万一王伦将来某一天变了心思,要更换太子,岂不是又把他陆家牵扯进来了?
实在是容不得陆宰多想,江南陆氏几乎都是吴郡陆氏的后代,孙吴政权的大都督、丞相陆逊被孙权在晚年以“二宫之争”搞死,这样血淋淋的教训,陆家后人如何不谨慎呢?
要知道眼前这位皇帝,对世家的态度可是一直不怎么好啊!
王伦却没有多想,或者说他想法很简单,自己的儿子将来继位,治理国家也需要人才,陆游就是这样的人才,而且他的才能被埋没,明明是个强硬的北伐主战派,却只有诗名留存后世。
至于范成大,王伦记得他也是个文臣,这样起码他就给儿子找了两个靠谱的文官人才,再加上岳飞的儿子、辛赞那未出生的孙子辛弃疾,以及一帮梁山老兄弟的儿子们,王闻只要老老实实做个守成之君就足够了。
王伦很热情地与陆宰谈起了华夏书店,这是他依托从梁山时代的印刷作坊,在各行省诸府推广的半官办书店,主要平价售卖各种经典、技术册子,并不与民间售卖话本、小说等的书店互相竞争。
王伦是期望在天下每个县都建一处华夏书店,这样百姓们想要自主学习,至少也能有个买得起自学教材的去处。
他觉得陆宰既然有经营才能,若是能够将华夏书店全面铺开,这就是惠及天下、留美名于后世的大事!
虽然出身大族世家,但陆宰也期望天下多一些读书识字的人,这意味着天下文教大兴,而且他的“南山阴堂”也能多卖点儿书籍不是?
与王伦一番长谈之后,陆宰最终接受了王伦的任命,以礼部郎中的身份,负责主持天下华夏书店的事务。
范雩也没有羡慕什么,他入职以来兢兢业业,这一次王伦也将他提为翰林院学士,若是修史完成后选择外放为官,起码也是知府一级的官员了。
他决定晚上回家后就写信,让老家那里将儿子送到京师来,赶在秋季入学前,把儿子送到朱雀大街第一小学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