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现在根本没空搭理他们,朱载坖一面调动兵力,加强宫禁,另一面令冯保找出南京官员上疏最激烈的,同时在给南京的严绍庭下令,令他密查是谁在南京串联官员上疏的。
朱载坖认为这些南京官员们看来是在南京待得太闲了,不知道朱载坖是什么样的皇帝了。
趁着这个时候,朱载坖才有时间看了一下这些官员们的奏疏,官员们主要是认为朱载坖这次掀起大案,似乎就是为了这些盐商们的财产,锦衣卫在扬州大肆抄家,搞得人心惶惶,官员们认为此风不可涨。
朱载坖冷笑一声,对冯保说道:“去午门外,传朕的口谕。”
而在午门外,几位内阁辅臣还在劝说这些官员们不要闹事,这些官员们面对亲军诸卫和锦衣校尉,还是有点心虚的,他们很清楚,朱载坖并不是一个软弱的皇帝,他某些时候,比之嘉靖更加强硬,而且他对于军队的掌控能力也很强。
但是这次的事情使得官员们认为不得不发出一些声音的,若是这次官员们还是无动于衷的话,那以后朱载坖动辄动用厂卫,那岂不是回到太祖朝那种官员们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时候了吗?所以此事绝对不能让朱载坖得逞,他们要向朱载坖表明自己的态度。
而冯保则是出来传达朱载坖的口谕,冯保说道:“陛下问诸位,近来贪墨,有司虽有提问追赃之例,而罚止纳赎。所追不及什二,俾得餍饱以去。故贪者不止,国初贪吏之律,是如此乎?若其追赃不能,朕欲以国初之法治之,卿等以为何如?”
面对朱载坖的问题,一众官员都有些震惊,朱载坖居然重提国初的治贪办法,国初是怎么惩治贪污的,那都是写在大诰上面的,这绝对是官员们最不愿意回忆的事情,重八哥对于这些贪官污吏一向是极为痛恨的,什么剥皮实草,都是正常的事情。
朱载坖现在居然重提这事,这使得官员们是大为震惊,李春芳赶紧说道:“冯公公,请回奏陛下,时移世易,现在也还是有其他办法惩治贪墨的。”
冯保对李春芳说道:“李阁老,陛下的意思是让这些大人们说!”
一众阁臣们只好闭嘴,这些官员们怎么说,也只能按照李春芳说的,以时移世易作为借口,但是朱载坖早就吩咐过冯保了,冯保接着问道:“是太祖之法,不能行于如今,则卿等欲行卿等之法乎?”
这话就有些诛心了,官员们哪敢承认,承认了就是胁迫君上,锦衣卫就在旁边杀气腾腾的等着呢,就等着对他们下手呢。
见官员们不说话,冯保接着转达朱载坖的口谕,朱载坖口谕群臣:“是朕欲行朕之法也,卿等不欲朕行,则惟此剑尔!”
说罢锦衣校尉们拔出绣春刀,气势汹汹的对准这些官员们。
李春芳厉声说道:“尔等还不退去?非要血溅午门吗?”
在锦衣校尉的威势之下,这帮官员不敢硬扛朱载坖,毕竟他们都很清楚,朱载坖是真敢杀人的,他们赶紧散去了。几位内阁辅臣赶紧去求见朱载坖。
朱载坖见到这些辅臣,问道:“这些人退去了?”
高拱说道:“幸赖陛下天威,他们已经退去了。”
朱载坖撇撇嘴,说道:“现在这帮官员,不如杨慎远矣,连个左顺门都不敢去。”
一众辅臣们只得报以苦笑,这帮人也不傻,朱载坖可是真敢杀人的,今日的阵势也是摆的很明显了,他们要是再看不明白,那不就是傻了吗?他们又不是什么盐商子弟,何必真的去和朱载坖硬顶。
朱载坖问道:“现在这事,诸位怎么看?”
对于现在的事情,内阁的一致建议就是迅速了解此事,将事情平息下来,方便朝廷推行盐政改革才是真的。朱载坖也认为现在也是到了该告一段落的时候了,虽然朱载坖很想令锦衣卫深挖细查,但是朱载坖也很清楚,该是适可而止了。
而这个时候,赵文华的奏疏也已经到了朱载坖的案头,赵文华详细陈述了案情,并做出自己的判罚,赵文华拟定以贩卖私盐和伪造盐引两条大罪,将为首的盐商斩立决,家产抄没,全家流放边远卫所,而涉事的官吏,赵文华的处罚就显得很轻了,除了几个小吏被判处斩首之外,剩余的大多是削籍流放,抄没家产。
对于赵文华的判罚,朱载坖是肯定不满意的,朱载坖将案卷发大理寺、刑部复审,没想到大理寺和刑部复审的结果比之赵文华的判罚还要轻。
气的朱载坖再次将刑部和大理寺的判罚打回去,同时朱载坖还派人晓谕刑部和大理寺:这等惊天大案,不依律严惩,何以正国法?卿等曲意轻判,岂非包庇?
面对朱载坖的严旨,刑部和大理寺再次拟定了判决,上奏朱载坖,这次刑部和大理寺基本在赵文华的判罚上加了一档,被判处斩立决、绞立决的官吏一共有十七名。
但是朱载坖仍然不满意,再次将刑部、大理寺的判决打回去,同时给刑部和大理寺送了一本大诰过去,朱载坖的意思已经是本明确的,要是刑部和大理寺不懂怎么判决,就可以参照大诰,六十两就剥皮实草。
刑部、大理寺和阁臣们赶紧上疏朱载坖,认为现在的情况已经和太祖时不一样的,太祖初定天下,必得以刚猛治之,当然也刚刚结束元末的混乱局面,所以朝廷要用重典,现在是承平之日,还是要少杀慎杀的为好,而且剥皮这样的刑罚过于残酷,现在已经不适宜再用了。
朱载坖于是以上谕的形式告知刑部、大理寺:朕闻太祖六十两即诛戮,卿等皆言宽仁,则朕十倍之,六百两置绞立决,倍之斩立决,卿等勿复奏也!
在朱载坖的强令干预下,刑部最终拟定处决涉案官吏一百八十四名,朱载坖没有三次勾决,而是直接勾决之后下旨:趣诛之,勿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