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淦拱手作揖回答:“回陛下,以前学生日常读四书五经,偶尔读十三经和兵书。朝廷科举取士改变考试内容,现在学生偏重地理志,算经,家里经济状况好转,学生开始订阅报纸,读些介绍海外地理的书籍。学生憧憬似班定远那般弃笔从戎,收复西域。”
哈哈哈……
朱由校仰首朗笑,单纯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弃笔从戎,收复西域?有点不切实际,不过么,年轻人就要年轻气盛,不年轻气盛还叫年轻人。
“有梦想就努力去实现。”朱由校言语鼓励,严肃地说:“今年初秋,朝廷在陕甘屯兵,练兵,侦察西北各汗国兵力分布,熟悉西北环境。来年春暖花开,冰雪消融,诸将率军分三路出击。
朕相信以朝廷的后勤保障,诸将军事指挥才能,三军骁勇善战的战力,两年内定能肃清乌斯藏分裂势力,重建乌斯藏都司,荡平西北瓦剌各部,让西域重回国朝怀抱,将伊犁河谷纳入国朝版图。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将来西域治理需要大量官吏,有大把机遇让你实现理想抱负,若让你主政西域,你有何良策?”
呃……
皇帝问计?
张淦错愕,洪承畴,李待问,高弘图亦错愕。
朝廷为横扫瓦剌四部,叶尔羌汗国,私下做好万全准备,然而,即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场战争终究没有开战,皇帝为何询问战后治理策略,还是向秀才询问。
顷刻,张淦满头冷汗,思绪紧张万分,皇帝问计绝对并非单纯问计,保不齐有什么思量呢。
何况,皇帝喜欢破格提拔,不拘一格用人才,这问题既是对他的考验,也是对他的机遇。
旁边,里正,张林两族族老,百姓齐刷刷望向张淦,个个紧张地屏住呼吸,大气不敢喘,好似生怕打扰张淦思绪。
张淦认真思索片刻,组织好言语回答:“回陛下,学生研读史书,知晓两汉、隋唐曾占领西域。
然而,不管两汉还是隋唐始终未能成功实现西域长久统治,确切说,始终未能将西域纳进中原版图,成为后世的遗产。
学生以为西域远离中原,偏安一隅,导致部分朝代不重视。另外还包括占领时间和治理方法。
陛下英明神武,诸位将军骁勇善战收复西域,让学生主政治理西域,学则坚持班定远治理西域的遗策。
建立都护,长史、屯官三级管理体系,以形成汉官督导、本地武装、经济捆绑的模式进行治理。
同时添加质子制度,要求西域诸国王室子弟入京城为质。朝廷在西域投资不多,却既能确保西域诸国的忠诚,又能培养出亲近大明的精英,将军事威慑转化为朝贡体系。”
朱由校侧耳聆听,见张淦回答结束满意点了点头,张淦身为小秀才有如此见解,绝对不单单是熟读四书五经,绝对熟悉历史。
虽说目前只是纸上谈兵,但他临时起兴抛出问题,对方能给出答案,大大超出他的预料。
兴致勃勃继续追问:“张淦,班定远治理西域所行之法乃上上策,朝廷投入少,回报大,为历朝官吏所推崇。
然而,这里面存在巨大的问题,两汉,隋唐强大,依靠军事震慑,外交羁縻,以夷制夷又,或地方贵族自治能够实现统治。
历史多次证明,倘若朝廷衰弱很容易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对此你有什么良策呢?”
张淦皱着眉头,额头汗水更密,适才所言是他绞尽脑汁想出的对策,奈何在皇帝眼里有点假大空,又询问更切实可行的计策,着实给他出大难题。
思索良久,张淦神色犹豫地说:“陛下,学生愚钝,又尚未深入研究。单从有限的学识回答,或许不能道出满意答案。
只是元末天下大乱,西北地区人口稀少,加之甘肃一带自唐末受异族统治,导致百姓不通汉话,为此,太祖边迁徙百姓,边让征战的军队驻边。
今日陛下征战东北,西南,海外,每每获胜均驻兵,迁徙百姓,治理西域或许能如法炮制。
学生浅见,有许多不足,望陛下见谅。”
朱由校龙颜大悦,满意颔首,不吝夸赞:“不错,不错,有点意思,张淦,好好读书,明年三四月省考,若你能通过考试,朕破格提拔你担任县丞。”
张淦虽为秀才,却头脑活跃,精通时政,这等年轻人,该给机会好好培养。
闻言,张淦受宠若惊,简单回答皇帝的问题,竟然轻松入皇帝法眼,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当即起身行礼谢恩:“谢陛下信任,学生定不辜负陛下期许。”
旁边,洪承畴、李待问、高弘图等望向朱由校,又望向张淦,嘴角浮现出淡淡的笑容。
朝廷尚未出兵征服西域诸国,皇帝询问张淦治理西域的策略,怕是内心早有经营西域,将西域彻底纳入国家版图的宏伟计划。
围观聆听皇帝和张淦的对话,虽然听得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有一点非常明白,皇帝很好看张淦。
只是相较于宏大朝廷,他们身为斗米百姓更关心日常生计,都想知道朝廷改革是否会影响大家生计。
里正微微挪动脚步,胳膊肘轻轻撞了撞张淦,张淦从激动中回过神来,猛地想起里正嘱咐他的问题。
又向朱由校作揖行礼,鼓起勇气说:“陛下,学生代表邻里街坊,有个问题,不知当问不当问。”
朱由校爽快地说:“有话直说,有问题直接问,朕改革便是为国计民生。”
得到皇帝首肯,张淦深呼口气,鼓起勇气询问:“陛下,朝廷大刀阔斧改革,改变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策略,更废除士农工商制,进而大力发展经济,还提高了商贾的地位,商贾子弟如今也能参加科举。
您又在朝廷内进行轰轰烈烈的制度改革,这些改革关乎国计民生,学生斗胆询问,您如何确定改革是成功的?又如何确保改革能够像商鞅变法那样长期延续,进而影响国家的走向,而非像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那样,或失败,或半途而废,最终危及百姓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