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一楞,仔细一想才发现,原来他一直被人监视着,否则这个光头又怎么会知道他要开一家公司,又怎么会一进屋就盯着他手中的黑盒。
同是他脑海中又闪过一道疑惑,这一切会不会也是杜文森的安排?
第二天,安德鲁并没有见到杜文森,因为杜文森再一次被换地方了,而这次,安德鲁再也打听不到杜文森任何消息。
不过安德鲁并不担心杜文森,而是仔细考虑他的使命来了。
是的,在他看来,杜文森交给他的任务,就是他的使命,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完成它,这时候他越来越相信那位西特维尔特工的到来,是杜文森的安排。
作为一名商人,安德鲁是敢于冒险的,他决定冒一次险,只要黑盒内的科技在他手上,他就不怕,而巨山精神病院内有布鲁斯与托尔两个超级武力守护,地球上还有谁敢来抢。
于是他在注册了一个名为杜氏工业的公司之后,便联系了西特维尔,而西特维尔比他想像中的更加神通广大。
工厂,工作人员,专业人员,研发人员,整套全部配齐,安德鲁只需要给出相应的科技,其它的就完全不需要操心,更关键是,对方连利润分成都没有提,只是说一切等杜文森出来再谈。
而随后几天,也不知道从哪里出来的人,又为安德鲁提供了大量齐塔瑞人留下的装备,小到一个零件,大到机械大蛇,全部免费提供。
在有实物,有各种技术参数的情况下,那些专家哪怕是头猪,也绝对能照着做出来。
不过与此同时,另一个坏消息却坏了安德鲁的好心情。
新闻报道中开始出现了另一个声音,一个质疑杜文森的声音,短短几天时间,就迅速扩散开来,发展到与杜文森是救世主的声音几乎能同台抗衡的地步。
这个声音提出的结论是,杜文森其实就是引发此次外星人入侵的凶手,他们同样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证据,同时他们还挖出了杜文森以往的各种犯罪记录,那些大量触目惊心的犯罪记录足够让每一位纽约市民看完后,都沉默。
这样一个罪恶的家伙,会是那么勇猛的,拯救人类的英雄吗?
在人们沉思的时候,流言很快就变成了一边倒,仅仅不到一星期,就变成了杜文森才应该为这次外星人入侵背负最大责任,这个声音很快成为了主流。
安德鲁静静看着这些新闻,他并没有做任何行动,甚至还多次去通知其它人不许私自行动,因为他记起来了,杜文森在监狱内跟他说过,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许行动,当时他还不明白,现在看来,这一切也是在杜文森意料之中。
可是,能够这样迅速改变舆论的势力,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军方在后面动手,那么就代表着军方已经忍不住了,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杜文森又能靠什么完成翻盘?
安德鲁无法想像得出来。
只不过他猜对了,军方确实已经准备动手,现在舆论现在已经控制,那么自然是时候解决杜文森这个麻烦了。
对于如何处置杜文森他们也有了结果,让法院审判杜文森,最后以反人类罪,处以死刑,这样各方都能皆大欢喜。
几天后,公开审判杜文森的话题成了接下来日子中最大的新闻,军方为了表示公正公开,邀请了社会各界民流,各大新闻报社记者。
而在开庭当天,法院四周更是布满了士兵与警员,任何进入法院者不仅要通过仪器检验,还得被搜身,可以说这次的戒备几乎与总统出行达到了相同的地步。
但是,想要进去的人总会有办法,而且很多人的破坏力根本不需要武器。
小蜘蛛拿着相机冒充记者进去了。
死侍不知道从哪搞来一张推荐信,冒充名流进去了。
布鲁斯跟着安德鲁大大方方的进去了。
还有其它的,一些以前受过杜文森帮助的各方势力首领,他们都有自己明面上的身份,当然想混进来也不算难。
还有什么充当庭警的,混在伴审员内的,完全是各显神勇。
可情况却远远不仅如此。
在法庭外各高楼上,一些狙击手早已就位,路边这一辆那一辆的车上,持枪人员正严以待命,其中一辆大货车内,那里面的军火别说劫人,恐怕将整个法院炸掉都绰绰有余。
而要说最明显的,却是一伙身穿长袍,身材臃肿的阿拉伯人,如果有人能够靠近,就会听到“阿门!为了真主,为了教官!”之类的声音。
当然,也有不引人注意的,比如一个小胖伙子正带着一个头带密封铁盔的大胖子,两人蹲在附近一处院子里,打量着不远处防守的士兵。
终于,在主法官重重一锤之后,开庭正式开始。
杜文森被带上来,架着他的两位庭警,如果有人仔细看,就能发现,一位正是巨山精神病院守门人莱昂,另一个,不正是托尔吗?
更夸张的是,洛基正拿着权杖站在主法官身后,只不过除了仅有的几个人可以看见,其它人包括监控都看不见。
接下来便是公诉人开始陈述杜文森的犯罪记录,而那重重一叠,可以军方准备很是充足。
充足到足足陈述了二个多小时,才叫杜文森的所有犯罪记录说完。
接下来轮到杜文森这边的律师开始发言,不过在大量证据,证人面前,杜文森这边几乎无法反驳。
又继续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轮到主法官宣判了。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安德鲁推醒旁边睡着了的死侍,其它人也准备就绪。
而就在这时,法庭大门被推开,马修警长走了进来。
“法官大人,我这还有一份最新的证据,作为一名正义的警官,我认为我有理由拿出来,让所人知道事情的真相。”
马修手中的是一合录象带,当画面播放出来后,只看了不到半分钟,所有人都心里有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