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达生跟平时一样,在躺椅上打着盹儿。今天天气闷热,到了半下午也不例外,没有一点凉风。所以说刘福就立在了刘达生旁边,给他扇着扇子。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刘福眯瞪眯瞪地就睡着了。
“刘福,你快去啊。你怎么还没去啊?快去啊,再不去我就救不了你了。”那声音又在说。
猛的一下,刘福又惊醒了。
刘福小声嘟囔着:“看来没错,他真的又来找我了。难道真的是神仙在指引着我?他绝对是在帮我,我就听他的吧。”
与其把昨天那位当成鬼怪,还不如学学刘福,将他看做神仙。
平时刘福对大家都不错,对外他是冷嘲热讽谁也看不上,可对内他也是很护犊子的。说白了,他这人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就是有点小心眼儿而已。
就凭他那胆子,就能知道他成不了什么大事儿,也不可能是什么穷凶极恶的大坏蛋。
但是老实说,在面不改色这一点上,他是要跟刘达生好好学一学的。
不能说他一肚子的坏水,因为与刘达生比起来他还是远远不及的。他也就是起哄架秧子还可以。
所以说,有时候刘达生不能抛头露面的事情,他就要去做。这就是为什么,当日的那红参是打着他的名号给李或送去的。
实际上刘福没有大家想的这么坏,只是有时候身不由己而已。就像那次送参一样,他根本就不知道那参有问题。
刘达生与刘小赛密谋事情的时候,并没有让刘福参与。所以说他对二人的全盘计划,都不知道。
他就只是看出来了,刘达生与刘小赛是一门心思要杀李或。
晚上吃饭前,刘福出门了。
那日自从被迷了心智的李或,从大家眼前消失,大家就再没见过他了。
他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因为他的消失,所以案件只能就这样先搁置了下来。
因为根据仵作的验尸结果,李或的母亲没有中毒,再加上也并没有找到其他有力的证据,李或的神秘消失,让查案变得举步维艰。
最后无奈之下,县令大人只得对外宣称案件延后处理。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李或,这件公案急需处理是其一。
更重要的一点是,李或是今年科举大选的探花郎,若是出了什么意外的话,那县令大人难逃其咎。
所以衙门这边放下了手头的事物,抓紧时间寻找起了李或。
那么李或他究竟去了哪里呢?实际上他也不知道他这是来到了哪里,四周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而且现在自己只能保持着盘腿坐着的动作,就像是周一刀被刘小赛缚住时一样,他也一动不能动。
唯一迷迷糊糊的就记得,自己刚刚好像还是在与刘小赛搏斗,可不知怎么的就来到了这里。这好像是间屋子。
当时李或被刘小赛的妖法所迷惑,所以说一直到李或醒来之前,他所有的经历他都忘记了。包括自己是怎么来到得这里,这里是哪里,自己究竟是做了什么。
但是有道是,不知者无惧。到目前为止李或并没有慌乱,反而更加镇定了。周遭很是寂静,就像是与世隔绝了一般。
他回忆起了这几天经历的事情。母亲被刘达生毒害、哥哥在与刘小赛的打斗中去世、自己与刘小赛比试,不知道被弄到了什么地方。
而这一切的一切,这全部都是因自己而起。
若是当日,面对刘达生的“援手”他能够说不的话,那么今日自己也不会落到这样的地步。难道说当时他不知道,此举会引来祸端吗?并不,他明明直到这件事情本身就是祸端,还坚持着往火坑里跳。
这叫什么?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所以这事儿,始作俑者是谁?李或还是刘达生?但是无论他们两个谁是,又有何异呢?因为始作俑者并不是唯一的罪人。
一分钱也能难道英雄好汉,这句话不是说笑,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人们总说寒门出才子。事实上出身微贱才子并不少,可若是他仅仅是有才气的话,称得上是才子吗?
虽说大家口中的才子,是称富有文才、德才兼备的人。但是事实上空有一身儒雅的才子,若是没有点功名利禄的话,也不过如此了。
谁会记得他,谁会怜他怀才不遇呢?大家对他的评价也不过就是,茶余饭谈间的一声嗟叹,“空有奇才”罢了。
寒门才子真正出名的,也不过是一两少数。
魏晋有“竹林七贤”,唐宋有“唐宋八大家”,还有“吴门四杰”、“宋四家”等等。这些对才子名士的尊称,远不仅限于此,可以说是多到数不尽、多到记不清。可“寒门几学士”、“寒门几大家”这样的称谓,多吗?
西汉匡衡,白天要干活,到了晚上,家里又没有蜡烛,根本看不了书。他就凿壁偷光借着墙壁上的裂缝处,从邻居家透光来的光来看书,就这样一直坚持下去了。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晋代时期,车胤囊萤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他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天一黑就没法再看书了,在夏天,他靠抓萤火虫装在袋子里晚上读书。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耳朵里都快灌满了,像是孙康映雪、断齑画粥、陈平忍辱读书……
可有人发现过这些事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学子也好才子也罢,他们最后都是得了功名的。
可能是先贤刻意在给我们传达一种,努力过后必有结果一样的思想似的,好像只有这些成功的读书人的事例才被流传了下来。
这自然是的无可厚非的,但是又有谁去关心那些,同样是苦读数十载但是一辈子碌碌无为、郁郁不得志的才子学子呢?
真正的才子佳人本就不多,能够出人头地考取功名的,更是少之又少,凭什么不让人家傲呢?
都说读书人傲气,又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相轻得这般话。
曹丕《典论·论文》有讲: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之。
由此可见,文人相轻此话不错,但是他们相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其中比有竞争关系。当一个文人对其他人表现出轻视的时候,说明已经把对付当做了对手,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再一是嫉妒心。同样是十年寒窗苦读,经一番寒彻骨才得来的梅花香,可是为什么他能作高官,大家对他言听计从为首是詹呢?为什么他能够得到伯乐得到赏识呢?
所谓读书人的傲气,大多都是为了争口气而已。
培养一个读书人索要花费的财力,可比培养一个地痞无赖都得多。
当时李或只差一点——进京参加殿试,三拜九叩就差这一哆嗦了。所以说,他当时欲令智昏也不为过。
钱钱钱,都是因为钱。一旦你的失败是源于物质的匮乏,那单用“痛苦万分”一词来形容你的心痛,那都是不够的。
在你就要放弃,你所执着的事物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拒绝的话你将与之擦肩而过,接受的话你是得少失多,这时候一时的冲动就会带你走入深渊。
三思而后行,有时候反而会激发着冲动。因为有人思考的是当下一时的成功,有人想的是长久的稳定。
李或就是如此,所以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当时若是拒绝了刘达生,断了他的念想的话,那此事就不会发生,或者说至少不会那么严重。
所谓造化弄人,但些这都是他的造化。
之前走在街上的时候,李或但凡是看见一个乞丐,都会万分的可怜他,虽然说自己也是囊中羞涩但是也会给上一两个铜板。毕竟书生柔肠,仁爱当先。
但是现在的话,可能他走过去都不带眨眼的,因为他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知道迟早有一天,他没准也会像地上的乞丐那样。
山水轮流转,命运造化这点谁也参不透,到时候还不知道是谁可怜谁呢。
这下可好了,他没有退路了。自己被困在了这样一个地方,别说是给母亲、哥哥报仇了,就连出都出不去。
“李或。”是刘小赛的声音。
但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李或不为所动,冷静地说道:“妖道,你害我母亲害我哥哥,我是绝对不会放过你的。你给我等着。”
他眼神中闪着寒光,似有森森剑影。倒是比周遭的黑暗,还要冷上几分。
“等着什么?”刘小赛的语气比较平静,“我现在把你关在了这里,可是没有人能来救你的。现在没有了你母亲、你哥哥为你挡劫,我看你是乖乖束手就擒吧。”
此刻李或就懂了,绝对是刘小赛将自己关在了这里,怕自己妨碍他们的计划。
至于说他为什么没有现身,李或猜测大概是因为刘小赛有别的事要去做,现在只是与自己匆匆说上两句,再或者这地方好进不好出,所以说刘小赛才没有进来。
实际上他猜的都没错。
李或说:“不可能,你等着我出去了。”
“出去?你在想什么,你是出不去的。你就好好在里边呆着吧,等着衙门无能为力宣判案件不成立,等着刘达生做了府尹。”刘小赛言道。
没有讥笑却听得令人胆寒,刘小赛好像是没有感情上的波动一样,即使是笑的时候,也特别像是假装的。
这样的人不容易被抓住弱点,当然也有些令人忌惮。
什么?刘达生要去作府尹,这不肯能啊。刘小赛固然不可信,但是他之前说过会有一道圣旨下来,让我去作府尹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