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电影,有几个东西是不论如何都无法绕过的。
其中一个,便是宁好导演的处女作品:
疯狂的石头。
尽管这部作品不论是从票房还是口碑来看,明显都不如它的同胞胎兄弟——疯狂的赛车。
甚至这部片,到现在也在各大论坛、媒体中,被人叫嚣吵吵着说这电影有借鉴..不,是抄袭两杆大烟枪的嫌疑!
而这两部电影,石骁都看过,不可否认的是...整体看下来,确实有一种略微相似的感觉,你要说是抄袭吧,那也不至于,但要说宁好这部片的灵感没有一丁点来自于两杆大烟枪,那也是扯淡。
从整体的故事架构上,确实存在一些极为相似的内容。
但如果从整体质量上来看,两杆大烟枪明显更胜一筹,属于是票房、口碑通吃的那种,而且是拿到国际上也属于一片乱杀的那种程度。
反观疯狂的石头,压根都没出海,也自然跟这些海外荣誉谈不上关系。
但这片在国内的表现,比较的亮眼。
作为新人导演的宁好,第一部电影便能够成功把金马奖最佳剧本奖给拿走,这是实力的最好证明。
但是宁好跟他的疯狂的石头无法被绕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的成绩,也跟人们质疑这片子抄袭两岸大烟枪没啥关系。
而是因为因为这部电影开创了一个先河——小成本大票房。
先说成本,当时的宁好,穷光蛋一个,要啥没啥,拍电影的钱一大部分还是来自于亚洲新星导计划。
亚洲新星导计划这个项目的发起人是刘得华,但当时的刘得华也是刚刚转型当老板,要说钱很多,那是扯淡。
三百万。
也不是美金或者是其他什么,而是软妹币。
三百万,这是宁好当初从亚洲新星导计划得到的经济帮助,这个钱,用不太多来形容,都有些过分了。
疯狂的石头是06年的电影。
而06年稍微差劲儿一些的二三线演员的片酬,差不多就是这个价钱。
也就是说人家请一个演员花的钱,就已经跟你电影的总投资是一个价位了......这要是换做别人,肯定喊上一声mmp然后就捐款跑路了,但是呢宁好并没有这么做。
实际上,宁好在拍摄疯狂的石头之前,已经拍过几部电影了,但都是微电影系列,虽然有几部在国际上拿到了奖项,但奖项含金量普普通通,不算太高,对他个人在国内的知名度也几乎没有任何的帮助。
北电摄影系毕业的宁好,06年那年已经不年轻了,33岁马上就要34岁了。
当时的宁好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三十三岁的宁好觉得如果自己再不努力一把,可能这辈子就彻底没什么机会了。
于是当时拿着这三百万的钱,宁好又一狠心,一咬牙,直接拿自己家的房子去跟银行抵押,由此又拿到了五十万的贷款。
三百五十万软妹币,这是宁好当初拍疯狂的石头浑身上下全部的钱,多一个子,他都没。
宁好对这部片的期望也不大,不说是赚钱了,起码可以让华娱这个圈子注意到他,如此一来,他后面再继续拍电影,也不用说到处去找人借钱,有了名声,作品质量稍微硬一点,是很容易就能找到电影公司给你承诺投资和制作的。
而在06年,电影这种东西对于大众来说,那简直就是空中楼阁,只能看但根本就摸不着,因为那会儿圈外对电影这种东西有一个普遍的刻板印象——贵,太tmd的贵了!
而这里的贵,也说的并不是看一场电影买一张电影票的那种贵,而是对于拍电影的人来说,所需的成本,很大,很大!
除了拍电影极为花钱,可以说是一个无底洞之外。
这种事儿还不一定能落得个什么好处。
不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大投资的电影最终亏到了姥姥家,甚至把公司都给干破产的都不在少数......
哪怕是当时发展距离好莱坞还有一点差距的港圈,动辄拍一部电影,那也是好几个亿的投资,差一点的,也得几千万接近一个亿。
而疯狂的石头,总投资三百五十万。
但就是这么一部成本只有三百五十万的电影,最终上映一月后,却成功拿下接近两千五百万的票房。
直到那一天,拍电影没钱不行的这一刻板印象才被打破。
宁好与他的疯狂的石头的概念,其地位就基本等同于王宝宝在演员圈子差不太多。
时至今日,王宝宝都鼓励着每一个横漂的龙套演员。
而宁好与他的疯狂的石头,时至今日,也仍然是无数导演班级学子的梦想。
靠着一部疯狂的石头,宁好成为国产新晋导演。
时隔两年,又凭借着一部疯狂的赛车,成为国内第四位票房过亿的导演,也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华娱确实摆脱不了宁好与他的疯狂的石头,不过在石骁看来:绣春刀这部电影,也应该摆脱不了。
因为这两部片子可以说是很相似了.......当然,此处指的不是剧情。
“汪胖子,这部电影的剧情平平无奇,讲的内容大概就是崇祯年代崇祯、魏忠贤还有锦衣卫三名结拜兄弟的故事,是一个很典型的武侠片。”
“确实有点普通啊,老板,这一片子除了这三位结拜兄弟的故事略微精彩一些,其余的主线我觉得还不如直接翻拍一部金古二人的武侠作品。”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石骁之所以提到疯狂的石头的原因,正是因为绣春刀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跟它完全师出同门。
疯狂的石头成本三百五十万,票房两千五百万。
绣春刀成本三千万,票房九千五百万。
但疯狂的石头是06年的作品,而绣春刀则是14年的作品,看似是成本提高了,但实际上,接近十年时间过去,物价他能不上涨吗?
06年在燕京买个四合院可能才几百万堪堪上千万,但要是14年你想要拿这点钱去买个四合院,买个厕所应该差不多......
不过四合院这样的例子过于典型,但不管怎么说,接近十年时间过去,拍一部电影从三百五十万到三千万,他觉得...
区别不大。
“那如果我说这部片的总投资只需要不到一千万,但却有可能直接拿到上亿的票房,汪胖,你心动不?”大帝之资集团不能只靠自己,而且自己也是个人,不是莫得感情的机器人,哪怕距离无间道的杀青都过去俩月时间了,但在灵感没有来之前,石骁决定先把公司的投资发行这一块儿,给搞起来!
而作为麾下大将的汪晶,自然就成为了这个计划的受害者...啊呸,受益人!
他的梦想就是能够有朝一日,龙国电影的一多半,都是出自于他的大帝之资传媒集团!
“啥玩意儿?这片投资用不了一千万?”但对于汪晶来说,石骁的这句话让他觉得对方是在跟他开国际玩笑,开啥子玩笑呢,这还是武侠片,道具、场景啥都得采购,这怎么算也不至一千万啊,沉默片刻后,他道:
“老板,你说的一千万...应该不是软妹币吧?”
“如果我说是津巴布韦币,你信不?”
“啊这个......”没出意外的,一听这话的汪晶当场嘴都歪了,只可惜他本人是个胖子,要是脸型再瘦一点儿,那可就真的有歪嘴龙王的味道了:
“老板,你跟我开玩笑的,对吧?”
别看汪晶天天背负着什么快枪手,什么烂片之王的名号,但实际上,这家伙肚子里边儿的笔墨多着呢!
跟其他连高中可能都没读过的港圈导演不同,汪晶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香江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从学校出来后,汪晶就理所当然的加入了剧组,开始了编剧之旅。
只是当了五年编剧之后,汪晶发现这些人把他写的剧本都快拍成了屎,于是乎一怒之下,他自立门户,开始干起来了导演。
但是当了导演之后,汪晶才发现各行有各行的痛苦,他原本以为是之前他当编剧时候的那些导演都缺失脑干,因为他明明已经把该有的剧情和故事线都在剧本上写的一清二楚了。
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啊不,甚至不用动脑子,就对着剧本上面写着的剧情把它给转化成画面,这就完了,结果那些个导演却是没有一个能这么干的。
但是当他当起来了导演后,则赫然发现:不是之前合作的那些导演没脑子,而是背后有大佬在指手画脚......
上世纪港圈有多混乱,从几位演员的采访中就能知晓,刘得华说过有一次他被人拿着枪指着脑袋要他去拍一部戏。
而汪晶的下场也跟他差不多,90年的那个冬天,汪晶收到了一封信,信上的内容很简短,他数了数,只有十个字:
整蛊专家,周星星,刘得华。
起初看到这封信的汪晶只以为是别人在跟他搞恶作剧,但是第二天他又收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里面什么也没写,只放了一枚子弹。
于是第二天汪晶就找来了周星星跟刘得华商量剧本,又过了没几天,整蛊专家正式开机,然后又过了一个半月,整蛊专家举办杀青仪式,正式杀青......
这个经历让汪晶也是不得不感慨一声:一切都好像是一场梦。
汪晶的故事很简单,甚至一句话就能完全概括下来:一个梦想是站在世界之巅舞台上的人却因为某些原因被迫走上了烂片之王的路子。
听上去很狗血,但却很现实。
他这些年拍的烂片不少,但是他本质还是一个有很高水平的人,津巴布韦币这个大名,他还是听说过的,要是没有记错的话,拿着一软妹币去这个国家再兑换下当地的货币而后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亿万富豪。
正是因为受够了那种不拍电影就得去领盒饭的生活节奏,故而当认识了石骁之后,汪晶便毫不犹豫的抱上了这条大粗腿,俨然一副‘你若不弃,我便不离’的节奏。
“确实是跟你开玩笑,但也仅限于此,币种确实不是津巴布韦币,但是总投资呢,我算了算。”按照着前后的货币贬值速度,石骁拿出笔和本做了一个计算,但他毕竟本人不是专业的经济学家,因此最终得到的数字肯定与实际有所差距:
“这部绣春刀,我会给予你一共九百万的投资,不过我还对伱有一个额外的奖励措施。”尽管知道汪胖子是有实货的,但是石骁还是担心这胖子快枪手当的时间长了,以至于都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为此,他提醒道:
“如果一个月内杀青,没有任何奖励,但如果在三个月以上时间杀青,我会对你个人奖励五百万,而如果整片能拍摄超过六个月的时间,奖励上升到一千万。”
拍电影确实不能拼速度,而要看质量。
慢工出细活,这句话石骁还挺认可的。
当然,王家未那种一拍动辄就是以年为时间单位的变态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