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安禄山本想等到玄宗死后发难,可是右相杨国忠屡言安禄山必反,所以安禄山决意遽反。当时,正好有一奏事官自京师回范阳,“禄山诈为敕书,悉召诸将示之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众愕然相顾,莫敢异言。十一月甲子(九日),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榜军中曰:‘有异议扇动军人者,斩及三族!’于是引兵而南。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此消息传到长安,玄宗犹以为反对安禄山的人诈言,还不相信。后听探使来报,安禄山真的反叛了,这才相信。玄宗急召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以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封常清即日承诣于东京募兵,得六万人;于是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后来玄宗又以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做副手,统领诸军东征,并出内府钱帛,于京师募兵十一万,号曰天武军,十日而集合成军,皆是市井子弟。
高仙芝奉命率领飞骑及新募兵、边兵在京师者共计有五万人,从长安出发。玄宗派遣宦官监门将军边令诚监其军,屯集于陕县。
十二月初三,安禄山自灵昌渡河,以大绳将破船联结在一起,并用草木横绝河流,一夕,因天寒结冰,冻成了一座浮桥,遂使灵昌郡陷落。灵昌太守郭纳献城投降。安禄山引兵直趋洛阳,以其将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为前锋。封常清所募兵皆闲散之徒,未更训练,屯集武牢关以拒安史之军,安禄山兵以铁骑上阵,官军大败。封常清收余众,战于葵园,又败;战洛阳上东门内,又败。十三日,安禄山攻陷东京,贼兵鼓噪自四门入,纵兵杀掠。常清战于都亭驿,又败;退守宣仁门,又败;最后,自上阳宫苑西跳墙逃走了。
河南尹达奚珣怕死,投降了安禄山,但东京留守李憕与御史中丞卢奕坚决不降。安禄山向李憕、卢奕劝降,卢奕数其罪,大骂安禄山说:“凡为人当知逆顺。我死不失节,夫复何恨!”最后,李憕和卢奕被安禄山杀害,安禄山以其党张万顷为河南尹。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上朝称制,百官朝贺。这个消息传到江南,天下大乱。李白在金陵听到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后,十分震惊。这虽然是他早已料到的事情,但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快,真是有些措手不及。这时,他十分担心宗氏夫人和东鲁兖州南陵家中儿女的安危,便急忙赶回梁苑的家中。在《北上行》一诗中写道: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岗。
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
汲水涧谷阻,采薪陇坂长。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
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在此诗中,李白运用诗的想象,刻画出北方从幽州开始的安史之乱,一路上道路难行,马蹶车摧,烽火纷飞,沙尘飞扬,杀气逼人,寒风刺骨,老百姓衣不蔽体、纷纷逃亡的惨不忍睹的情状。安史乱兵像奔驰在黄河上的巨鲸,又像传说中的凿齿巨兽,很快就占据了东京洛阳。难民们既喝不上水,又吃不上饭,饥饿难耐,又有胡兵像猛虎一样张牙舞爪,残害百姓。这确实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浩劫,降临在大唐人民的头上。李白为之叹息,为之悲伤。他心中的王道盛世,再也回不来了。
李白十分担心此时已陷入敌手的洛阳城。那里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此时他也无法亲到洛阳,于是写了一首游仙诗,以表达他对陷落在洛阳的百万百姓命运的担心和忧虑。在《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九中写道: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这首诗是借游仙诗的形式,展开了浪漫的想象。他仿佛腾云驾雾般地上了西岳莲花峰,见到了华山的女仙明星,她手持莲花,拉着他飞上了天空。女仙的霓衣广带在空中飘拂,他们在华山的云台峰上见到了仙人卫叔卿。然后李白觉得自己在恍恍惚惚之中,随着卫叔卿驾着飞鸿东去。在他从空中往下望的时候,见到了尘世中的洛阳川,到处都是胡兵。草野之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草木,而洛阳城中的安禄山,正在接受头戴着冠缨的胡人和百官的朝拜呢。关于此诗的特点,清人陈沆说:“皆遁世避乱之词,托之游仙也。”(《诗比兴笺》)说的甚是,此诗是以游仙诗的形式,来怒斥安史乱军屠杀洛阳人民的罪行。清人王琦曰:“此诗大抵是洛阳破没之后所作。胡兵,谓禄山之兵;豺狼,谓禄山所用之逆臣。”(《李太白全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