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此时在金陵还写过《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等诗,是在月夜高楼上怀念齐代大诗人谢朓之作。现举前诗为例:
金陵夜寂凉风发,
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
谢朓是南朝刘宋时谢灵运的宗族的裔孙,他继承了谢灵运写山水诗的传统。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拓者,其诗若“芙蓉出水”,新鲜可爱,而谢朓之诗却“流走如弹丸”,清丽自然。《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诗是他的代表作,其中“澄江静如练”是谢诗中的名句。李白对谢朓甚为倾倒,所以在此诗中他引了“澄江静如练”的全句,而仅改了一个字,将谢诗中的“静”字改为“净”字。在《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诗中,也有“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的句子,诗中还夸赞了谢朓,说“玄晖难再得”等诗句,可见李白正如清人王士禛所说的,他是“一生低首谢宣城”(《论诗绝句》)啊。
王昌龄是李白开元年间在岳阳相识的好友。他少年时代隐居嵩山读书,开元十二年(724年)赴河陇,出玉门,大长见识。其优秀的边塞诗,也多是此时所作。后于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开元十九年(731年)以博学宏词登科,后出任汜水尉,天宝初年至长安,改调江宁丞,与李白相遇。李白在长安所写的《塞下曲六首》的边塞诗,很受其影响。王昌龄因边塞诗和宫怨诗在京城诗名大振,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他善写七绝,与李白齐名,二人惺惺相惜。在江宁任上,王昌龄因“不护细行”之名所累,沉沦下僚,久不得调,后于天宝七载(748年)初,被贬龙标尉。王昌龄由京城直赴贬所,因此李白在金陵没有见着他。当有人告诉李白,王昌龄已赴龙标贬所时,李白十分痛惜王昌龄的命运,于是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表对老友的相思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此诗首句“杨花落尽”宋本作“扬州花落”。从“扬州花落”则说明此诗作于扬州,若从“杨花落尽”则说明李白所说的是杨花落尽的晚春。杨花其实指的是柳花,俗称柳絮。杨即指柳,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柳》:“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柳絮飘飞不定,比喻被贬谪的王昌龄。“子规啼”中,子规的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是悲离别的。因此首句是以杨花和子规起兴,有悲王昌龄漂泊远行之意。第二句“闻道龙标过五溪”,这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这个地方,“过五溪”是说龙标这个地方是个遥远的蛮荒之地。此为叙事。后二句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念之情。他不用直白的语言来说自己对老友的思念之情,而将自己的愁思寄于明月,让明月捎给远方的朋友。寄心明月是化用了齐浣《长门怨》中“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的诗意,但说得更加明快,给人印象更深。夜郎,指唐代的夜郎县,在今贵州桐梓北,一说在今湖南芷江县的西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内,在龙标县的西北。“夜郎西”其实指的西方的夜郎,诗里是以夜郎西代指龙标,即远在夜郎国之西的意思。为什么要提夜郎呢,一因夜郎比龙标更有名,二因提起夜郎容易让读者联想到汉代那个“夜郎自大”的夜郎国,那是一个一般人认为极为荒远的地方。
此诗后二句寄心明月,随月而去,想象之奇特,寄意之情深,非太白不能为。桂长祥云:“太白绝句,篇篇只与人别,如《寄王昌龄》等作,体格无一分相似。奇节风格,万世一人。”(《李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