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丹砂这一合计,这女子便是段七娘无疑了,那位心有所属之人,便是崔宗之了。
“只是不知,七娘子如今身在何处?”李白叹道。
丹砂问这一班乐工歌姬,“那‘授衣调’你们会奏唱否?”
其中一位乐师答道:“这个自然会!”
于是一曲带着边地气息的歌舞奏唱开来,那位答话的乐师,演奏的尽得边塞曲所妙,一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感觉跃然于乐曲之上。
就在李白陶醉于这浑美的乐曲歌舞之时,雅间的门被人推开了,来人正是高适。
广陵这地方,是个通都大邑,做生意的人非常多,有十个志趣相投的人,人称“维扬十友”。他们每月定期聚会,议题只有一个,就是商讨资助哪个穷苦书生读书进学、报国安民。
维扬十友与李白一样,是除了钱什么都没有的人,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的那些穷苦书生身上。李白到广陵没多久,就听说的这维扬十友,这维扬十友也从“投井药”的事情中听说了李白,只是无由相见。
无由,却有缘,维扬十友这间聚会,恰在这琼花楼李白所在的隔壁雅间,宴请的穷苦书生,正是高适。
要说按照维扬十友的初心,高适并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
第一,他不是扬州人,他是沧州人,出于渤海高氏。
第二,他不是穷苦人家,他的祖父高侃,高宗时军将,曾官至左监门卫大将军、平原郡开国公,赠左武卫大将军。
但是,他现在很穷苦,高适父亲高崇文,于开元七年五月间,病逝于广陵,次年六月,二十岁的高适为父亲迁于洛阳,与母亲渤海吴氏合葬。这一趟移灵迁葬,耗费巨大,非但将高崇文毕生积蓄倾囊而尽,两代以来在广陵购置的房产也抛售给维扬十友之一。
合葬了双亲之后,高适赴长安,干谒父祖旧交,盼能得一个出身入仕的机会。旧交们很热情,都是好酒好菜的招待,临走时还给一些银两,但对于安排个工作,都面露难色,指点他读书应试,方位为上策。
此时的高适,没有读书的地方,也无书可读,又有人指点他:可以赴边关、投军旅、赢战功。高适随即北上蓟门——偏偏北边燕赵诸州,彼时晏然无征战,高适漫游了好几个月,尽人皆以故将之孙待之,多所礼遇,却没有任何一主帅能予大用,事实上也无可大用之事。
此后七年,高适便在父母葬所的梁、宋一带混迹,有时候还下地种田,只要能糊口,不问贵贱,甚至乞讨果腹。却有一样例外,就是无论何时,他腰间的宝剑都在,那是他祖父高侃当年受封为平原郡开国公时的御赐之物,此剑金鞘玉格,宝石镶柄,价值连城。
也是因为曾低价接手高适祖宅的缘故,维扬十友与高适相识,就在维扬十友与高适相见攀谈之际,听见隔壁传来一阵笳鼓,一阵羌笛,接着,还有一阵歌声,这歌曲是边塞曲调,前些日子在荆州一带,也听一歌姬名曰“制衣娘子”演奏过,于是才推门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