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棠笑了笑,拍了拍雅乐的肩膀:“没关系,这是个小失误,改过来就好。”
在雅乐修改的过程中,孟棠继续往下检查。
她认真仔细的查看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快,她又发现了一处错误。
但令她欣慰的是,又只发现了一处错误,还好,这次作业只有两处错误。这是很大的进步了,
因为在孟棠接手的时候,雅乐的情况比较严重,满分120分,临近的几次考试都是二三十分。
中介在给孟棠发介绍信息的时候,专门强调了雅乐的情况。
孟棠看到消息的时候,凭借丰富的经验,就得到结论:对方的基础特别薄弱,尤其是基础概念根本不理解。
第一次试课的时候,她的结论也得到了验证!
早有准备的孟棠先一步把自己的心理预期拉低到极致,一步一步给雅乐用简单的例子梳理清楚概念之中所蕴含的因果逻辑,在理清楚概念问题以后,开始练习检查再进一步巩固。
孟棠在这个时候,用练习题确认雅乐已经吸收的差不多了的时候,再加入更难理解的部分来学习。
在这样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集群式的科学辅导之下,雅乐进步很多,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力也大大增强。
但由于雅乐有时候有些粗心,所以还是会犯一些小错误,但改正的难度很简单了。
所以,孟棠对此接受良好!
对雅乐的作业十分满意,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
“改完了?好,再看这里,有什么问题?”孟棠指着倒数第二行,反问雅乐。
雅乐迅速扫了一眼,很快发现了问题:“嗯……额,老师,我合并同类项的时候漏项了!我马上改!”
孟棠点点头,表示理解:“不错,你能自己发现问题,这就是进步。继续改吧。”
当雅乐完成所有修改后,孟棠开始对今天的作业进行总结。
她指着作业题目,目光温柔地看着雅乐,说到:
“好!这就是你现在关于方程这一章的小问题。
一是书写马虎导致的错误,二就是项的问题。
在这里一定要多注意!方法你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但要注意这些小细节。
要知道,解方程是一步错,步步错的过程,最后只看结果打分。
所以,每一步都要认真仔细,确保不出差错。”
雅乐认真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谢谢老师,我会更加小心的!”
孟棠微笑着说道:“很好,今天的表现已经非常不错了。只要你继续保持这种态度,相信你会越来越棒的!”
“那我在今天的作业中再给你布置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们再趁热打铁!
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也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话音刚落,孟棠就让雅乐将书翻到第十三页,课本的第一自然段就有写道:“《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
*
宋朝。
秦九韶紧紧盯着天幕,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激动。
天幕的此时,终于让他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次原来讲上一节相关的题目?!
但最让他惊讶的还是,未来的教学书上竟然还在使用《孙子算经》中的题目进行练习!
“《孙子算经》?!”秦九韶不禁惊讶地出声一语,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喜。
自己所研究的经典着作,竟然在千年之后仍然也被后人学习和传承。
这一刻,他感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仿佛自己与未来的学者们建立了一种无形的联系。
秦九韶的目光当然也不曾从天幕上移开,但脑海中却回想起自己书架上的那一本《孙子算经》。
这本书他已经研读了许久,几乎每一页都留下了他思考的痕迹。
书页已经微微泛黄,边缘有些磨损,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每一次翻开这本书,他都能感受到前人的智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华国,历史绵延,之前的学之大成者是其中的一员。”秦九韶轻声自语,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敬意。
他想起那些伟大的先辈们,如刘徽、祖冲之、李冶等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推动了华国古代算学的发展。
而自己,作为当今也研究算学一位,当然也有想过,自己也在这条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想到这里,秦九韶不禁感到一阵激动。
他更深刻的在此时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更是一个传承者。
他所研究的算学理论,不仅是为了当下的应用,更是为了未来的学子们提供宝贵的参考。
但……如果有一天,自己的成果也能像《孙子算经》一样,被后人传颂,那将是他最大的荣幸!
“嘶……想到这里,想到自己在什么时候如果也成为这其中的一员,我激动不已。”秦九韶握紧了手中的书卷,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秦九韶又想到,要想成为像《孙子算经》那样的经典之作,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但正是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驱使着他专注到极致!
他感觉到有无限的激情在自己的血肉筋脉之中迸发,也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而刚想到这里,秦九韶忽然又意识到,自己这是……本末倒置了,秦九韶一时之间玩味的笑着,不禁为自己的这个想法而摇了摇头。
他清晰的明白的是,自己要志道于此,无关于功名,无关于利益,无关于其他,只关于热爱!
既然只关于热爱,那就不好在乎这些,不然前瞻顾后,畏首畏脑,只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无用之人了!
秦九韶目光坚定,自己既然是为所热爱,那就不要在乎其他,只需要做自己的事情就好。
而后,他看着孟棠让雅乐翻到的书页中提到的《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1)问题。好奇着孟这位孟棠姑娘会如何教学。
*
孟棠对着雅乐指着题目:“今有鸡和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只?”
“这道题目不用翻译都可以看明白了,其实这道题目你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有接触到,小学的老师一般会用‘假设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那关于这道题目如何使用‘假设法’做呢?”
雅乐的表情有些茫然,显然对这个方法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
她皱着眉头,试图回忆起小学时的情景,但似乎找不到头绪。
孟棠看出她的困惑,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拿出一张草稿纸,“想不出来也没事,那我们先用刚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待会我们一起复习如何用‘假设法’来做吧!”
雅乐点了点头,心中感到一丝轻松。
“好!看这里,我们先要假设未知数。既然此时要问鸡兔各有几只,那我们怎么来设未知数呢?”
雅乐稍微想了想,回答说:“设鸡有x只,兔子有y只。”
孟棠满意地点了点头:“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列出等式方程。
题目告诉我们,‘上有三十五头’,也就是说,鸡和兔子的总头数是35。
那么,我们可以列出第一个方程,应该如何列呢?”
雅乐想了想,说:“应该是x + y = 35!”
“对!很好,因为鸡和兔子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但也每只都有这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只有一个头,好,那‘下有九十四足’如何列?”
雅乐有些为难!
*
汉朝。
刘彻站在一旁,目光从天幕上移开,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他看着雅乐为难的表情,不禁感到好笑。
这姑娘看起来已经不小了,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呢?
在大汉时期,像她这个年纪的世家大族女子早已开始学习管账、算术等实用技能,对这些数学问题自然是驾轻就熟。
“在大汉,这么大的姑娘……”刘彻轻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感叹。
他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情景,那时的贵族子弟和女子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教育,不仅要学习经典着学,还要掌握各种实用技能。
尤其是世家大族的女子,她们不仅要懂得礼仪、琴棋书画,还要学会管理家中的财务,处理日常事务。对于她们来说,像“鸡兔同笼”这样的题目,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小菜一碟。
在大汉盛世,女子教育虽然不像男子那样以科举入仕为目标,但依然受到高度重视。
尤其是在世家大族中,女子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婚姻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她们成为家族中的得力助手。
因此,除了传统的女红、礼仪之外,许多贵族女子还会学习算术、管账、医药等实用知识。
刘彻看着天幕中的雅乐,在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大汉和后世,同龄的女子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是为何?!
他在这一刻觉察到,未来的人们在很多地方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远远比大汉强大,但如果后世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如雅乐这般……
这说明……在某些方面,后世的学子似乎失去了对实用技能的重视,忽略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或许,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之处。后世那么强大,对国民的教育关于实践却不太严格?或许,这只是个例,自己就得出这些结论太过偏颇……”刘彻想到很多。
但他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经历,那时的他不仅要学习儒家经典,还要跟随父亲学习军事、政务等多方面的知识。
尤其,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虽然国力逐渐恢复,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
因此,父亲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位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明君,能够继续巩固汉朝的基业。
为此,刘启特意为自己选定了几位贤能的大臣作为辅佐,如卫绾、周亚夫等,确保自己在即位后能够顺利执政。
正是这种全面的教育,让自己在后来的治国理政中游刃有余……
然而,他也明白,后世远远强大于大汉。人口也远远多于大汉,所以很可能人才济济,所以对于读书人的要求有自己的计划。
而且刘彻也有想到,像雅乐这样的学生,虽然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够熟练,但她所接触的知识领域却远远超过了古代人。
雅乐接受的是未来华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很多方面的见识可能都超越了作为皇帝的自己……
*
孟棠缓缓说道:“没事,我们慢慢来,雅乐,鸡有几只脚?而兔子有几只脚?”
雅乐从小生活在城市,对于鸡和兔子的多数印象来源于动画片,所以回想了下动画回答道:“兔子四只脚啊!至于鸡是两只!哦~我知道了,第二个方程是2x+4y=94!”
孟棠及时夸赞雅乐的每一次进步:
“好,对了,很好!那我们列出来方程组了,至于解方程是不是学过了,现在你随便用一种方法来解一下!”
雅乐看着纸上的两个方程,思索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我觉得可以用消元法。
我先把第一个方程乘以2,变成2x + 2y = 70,然后再用第二个方程减去它,就可以消掉x,得到2y = 24,这样就能求出y = 12。”
孟棠赞许地点了点头:“非常好!你已经掌握了。
现在我们已经求出了y = 12,也就是兔子有12只。接下来,我们可以把y = 12代入第一个方程,求出x的值。你能继续完成吗?”
雅乐点了点头,迅速计算起来:“x + 12 = 35,所以x = 23。”
“太棒了!”孟棠笑着说,“你做得非常出色!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答案:鸡有23只,兔子有12只。让我们一起检查一下,看看是否符合题目的条件。”
雅乐跟着孟棠一起检查:
鸡和兔子的总头数:23 + 12 = 35,符合题目条件。
鸡和兔子的总脚数:23 x 2 + 12 x 4 = 46 + 48 = 94,也符合题目条件。
“完美!”孟棠满意地说道,“你不仅学会了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这道题目,还掌握了消元法的具体步骤。
接下来,我们可以一起复习一下‘假设法’,看看它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这类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