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又突然想起自己亲弟李绩明日要赶往北地,于是趁夜传李绩谈话。皇帝李邕坐在御书房中,面色凝重,目光中透着深深的忧虑。他望着眼前的李绩,心中五味杂陈。
“皇弟啊,朕一直期望着逸儿和基儿能如朕与你这般,成为君臣一心的典范。”李邕长叹一声,眼中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想当年,朕少年即位,虽为大哥,却没有你稳重。还记得那次朕在朝堂上冲动行事,差点引发大臣们的不满,是你在背后默默为朕平息事态,稳住了局面。”
李绩微微颔首,神色恭敬:“陛下,那些都是臣应尽之责。”
李邕继续说道:“还有一回,朕因一时意气,得罪了一位权贵,险些给朝廷带来麻烦,也是你挺身而出,为朕化解危机。”
李绩诚恳地说道:“陛下,过去之事不必再提,臣对陛下的忠心从未改变。”
李绩心中虽有些不解今日陛下为何突然变得如此清明,但仍如实讲述了当今天下的动荡局势。
“陛下,如今幽州草寇王帅杀了幽州都督府李健,已趁乱夺取了沧州。那辽东公孙衍一直以辽东王附属于我大乾,他的白马军,可是满万不可敌的,如今已有七千之众,恐怕会觊觎我朝疆土。此外,江东孙吴复叛,水师也跟着反叛,江南怕是要失陷了。”李绩面色沉重,声音低沉。
皇帝李邕眉头紧皱,目光中透着焦虑:“朕这大乾的江山,如今竟如此风雨飘摇。皇弟,你明日便要前往北地,朕这心里实在是放心不下啊。”
李绩拱手道:“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辱使命。”
李邕微微眯起眼睛,审视着李绩:“皇弟,朕一直信你,可如今这局势,朕不得不多个心眼。你说,若有朝一日,这天下大乱,你会如何抉择?”
李绩毫不犹豫地回道:“陛下,臣生是大乾的臣,死是大乾的鬼,无论何时,臣的忠心都不会有丝毫动摇。”
李邕轻轻哼了一声:“皇弟,话虽如此,可人心难测啊。朕这皇位,不知有多少人盯着呢。”
李绩单膝跪地,言辞恳切:“陛下,臣对天发誓,若有二心,天打雷劈。”
皇帝点了点头,目光深邃:“皇弟,北地你多注意。朕如今就想问你,若是江东与华夏灭了江南都督府,我朝平叛的几率能有几成把握?”
李绩面色凝重,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恐怕没有三成。”
皇帝听后,脸色更加阴沉:“连三成把握都没有?那朕这江山岂不是危在旦夕?”
李绩赶忙说道:“陛下,局势虽艰难,但也并非毫无办法。”
李邕沉默片刻,说道:“朕放任两个反贼将江南府吞并,至少能灭了陈氏在江南的根基,这样太子才能理智行事!”
李绩却面露担忧之色:“陛下,太子可能因为皇后病逝后,独自长大,有些道理不太明白,故而极为依赖他太子妃一系。直言陛下若是让陈氏灭亡,太子可能会疯。”
李邕这个皇帝却摆了摆手,说道:“朕这些年,做了很多错事,日后这大乾,可能需要皇弟你来把关了!北地军交给你,将来给太子平定天下用吧!”
李绩越听越不对劲,眉头紧皱,直言道:“陛下,您这是在向臣托孤吗?”
皇帝李邕却笑了笑:“皇弟放心,朕问还能活三五年没问题,就是这反贼,不知道能不能打到我都城庆安了。兵临城下之时,还望皇弟相救啊!如今朕身边都是佞臣,若是太子有胆,朕也未尝不可做个太上皇。今日谈话你知我知,万不可让第三个人知道,太子也不能知道。”
李绩郑重说道:“臣谨记在心!”
皇帝李邕又说道:“若是太子无胆,那二殿下能够政变,也是可以扶持的。若是二子无人能担此大任,皇弟,你便从你子嗣之中寻找一位即位吧。乱世以马上皇帝治天下也未尝不可,华夏军不是全名选举制吗?咱们皇族内部选举君主,禅让制也不错,就如同当年,你说大哥文治武功都高于我,所以大哥做皇帝那般,当时我两多好啊!如今我这些个儿子却不同了!有朝一日我若是去了,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保得住这大乾!所以皇弟啊,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莫要一根筋啊!”
李绩却目光坚定,直言:“大哥的皇位,只会传给大哥的后代,这一点从未改变。”
李邕苦笑:“就知道你会这样说。你呀,有时候真不算聪明啊!”
李绩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可调动淮西府牵制华夏军,淮东府牵制孙氏,至少要磨掉他们的兵力。这样即便江南府没了,也是双方出兵,届时双方兵力围剿江南府,腹地空虚,我们便可一举加大兵力平叛。”
皇帝李邕思索片刻,点头应允:“就依皇弟所言,朕即刻调兵。”
在秋收后,淮西府气势汹汹地派出了五千兵力直奔江北镇。
李四深知这场战斗的艰难,但他毅然决定坚守,为百姓的南迁争取时间。秋日的阳光洒在江北镇,却无法驱散那即将来临的阴霾。李四站在镇口,望着身后的百姓们正匆忙地裹挟着物资,拖家带口地向南撤离。他的眼神坚定而决绝,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哪怕拼尽最后一滴血,也要挡住官兵的进攻。
官兵们如潮水般涌来,喊杀声震耳欲聋。李四率领着他的士兵们奋勇抵抗,刀光剑影交错,鲜血染红了大地。李四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刀,每一次砍杀都带着无尽的愤怒和决心。他的衣衫已被鲜血浸透,脸上也布满了尘土和血迹,但他的身姿依然挺拔。
“兄弟们,为了百姓,为了家园,死战不退!”李四的怒吼声响彻天际。士兵们受到他的鼓舞,个个悍不畏死,与官兵展开了殊死搏斗。然而,官兵的数量众多,一波又一波的攻击让他们渐渐力不从心。由于百姓在野迁徙,他不能打守城战,而是作为百姓的后盾,一直抵挡官兵的袭击。
百姓们在远处回望,眼中满是担忧和感激。妇女们流泪为战士们祈祷,孩子们紧紧依偎在大人怀中,惊恐而又坚定地注视着战场。
最终,百姓全数渡江,李四的部队也已伤亡惨重。在一片硝烟中,李四望着百姓远去的方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完成了,哪怕即将失去江北,哪怕自己可能会战死,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