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小宫女,宸妃娘娘第一回主动去尚书房找先帝。
先帝以为宸妃娘娘想通了,终于想参与后宫争宠。
心中大喜,命近身侍奉的太监,快快有请宸妃娘娘。
谁知宸妃娘娘进了尚书房,还是之前那副不卑不亢,冷口冷面的做派。
她道明来意,给先帝下跪磕头,请先帝给小宫女一个位份,并准许她将腹中孩儿生下来。
先帝闻言,沉着脸,皱着眉,思索良久,才缓缓开口。
他告诉宸妃,给小宫女一个位份的事,请她以后不要再提,这是不可能的(先帝不想让旁人知道他在醉酒后临幸了一位如此丑陋的女子)。
那个孩子可以留下,但对外必须说是宸妃十月怀胎诞下的皇子,在宸妃膝下抚养长大。
孩子生下来后,其母必须送到皇陵服苦役,且此生不许对任何人提及她与孩子的关系,也不准他们母子相认,若有违背,杀无赦。
这已经是他能给予这母子俩最大的恩典了。
宸妃娘娘为保下小宫女母子俩,当场就允了下来。
小宫女在皇宫里,害怕先帝一个不高兴随时会杀了她,把她送到皇陵去,孩子能有一位像宸妃娘娘这般尊贵且善心的生母,她求之不得,也别无选择。
从此宸妃娘娘在先帝的默许之下,从幽州娘家调来张老太医,专司她宫里主子和奴才的平安脉,她在衣服中塞棉花假装怀孕,在小宫女诞下南宫洵。
宸妃娘娘宫里传来一声声洪亮的婴儿啼哭声之时,宫里的人都收到喜报。
宸妃娘娘诞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皇子。
当晚,才产下南宫洵的小宫女,被连夜送往皇陵,而从此南宫洵就在宸妃娘娘膝下一直养到先帝薨逝,母子两人才分开。
宸妃娘娘本就心地善良,她曾经也想将南宫洵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疼爱。
可是由于南宫洵稍稍大些就长得和先帝如出一辙,就是一枚q版的先帝。
很多人会因为不喜欢你这个人,连带着不喜欢你的产品。
宸妃娘娘就是如此,面对有着和先帝一模一样脸的南宫洵实在是爱不起来。
她没能给予这孩子锦衣玉食,给他寻最好的老师,却无法像一位母亲一样陪伴他,疼惜他,总是对他淡淡的。
会对还是孩子的南宫洵,有时候处于天性的依赖措手不及。
成长中的小娃娃最是敏感,何况是南宫洵这般冰雪聪明的孩子。
小小的他很快察觉到他的母亲和别的皇子的母亲不同,她不喜欢自己,他们母子之间隔着层薄薄的、淡淡的,却是怎么都无法逾越的轻纱。
宸妃对他越冷淡,他就越渴望从宸妃那得到母爱。
他从来都是那么的爱自己那位疏离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母亲。
他总是在黑夜中想母亲温暖的怀抱,无声痛苦之后,又自己安慰自己。
母妃不是不喜欢自己,她只是生性如此,她对父皇也不似其他妃嫔那般阿谀奉承、争宠献媚,有的人就是像母亲这般生性淡泊。
南宫洵再大一点就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不论学习圣贤经典、还是比武、练剑、骑马,他都要求自己是做得最好的那个皇子。
他幻想着有一天母亲能看到他的优秀和努力,会因为他的优秀更爱他,哪怕只是更爱他一点点,他都愿意付出千般的努力。
先帝过世后,宸妃娘娘天天看着和他几乎一模一样的南宫洵整日地在她跟前晃,加上皇陵对她而言从来不是温暖的家园,而是断送她一生幸福的囚笼。
宸妃娘娘终日郁郁寡欢。
她觉得自己像一条鱼待在了缺了氧的水里,仿佛下一刻就将窒息而亡。
在她衡量数日后,终于下定决心离开皇宫,离开禁锢她的这个牢笼,离开南宫洵这孩子。
年纪尚小的南宫洵不明白母亲离开的真实原因,他在心底还是有些怨母亲,也有些不明白,他还这么小,小到不能自己照顾自己。
连舅父都亲自跑到西京来劝母亲不要离开他,她怎么狠得下心来舍弃尚且年幼的他,让他在端木皇后宫里寄人篱下,战战兢兢的长大。
他心里还有些怨自己,一定是他调皮、他不够乖巧,他不够优秀,才惹得母亲不喜,到皇陵眼不见为净。
这些事都是在宸妃娘娘到皇陵守陵后与江北侯同榻而眠时告诉他的。
江北侯知道宸妃娘娘说的一切都是真相。
因为他在皇陵和宸妃娘娘在一起时,她还是完璧之身。
而那位早早被送来皇陵,脸上有殷红胎记的宫女常常回来看宸妃娘娘。
那宫女时常和宸妃娘娘打听南宫洵小时候的事。
就算这回宸妃娘娘对她爱搭不理的,下一会她又会饱含热情地来到宸妃娘娘跟前故意找话题谈到南宫洵。
宸妃娘娘虽然不喜南宫洵,但毕竟是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孩子,而且她心里也明白南宫洵其实是个很好很好的孩子,生前总是嘱咐江北侯要多多照顾这孩子。
就算南宫洵不是当年小宫女的孩子,也不可能是宸妃娘娘的孩子,因为她进皇陵之时还是个未经人事的大姑娘呢。
所以啊,贾夫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她并不知晓,南宫洵和他闺女同样也是有着谜一样的身世。
贾夫人是出于为了两个孩子好的善意,对他们坦诚了她知道的一切,她这么做是没错,但棒打了鸳鸯。
他江北侯可不能看着自家闺女的大好姻缘就这么着光开花不结果。
当下,他提笔想疾书一封,给南宫洵吐露实情。
让他和自家闺女再续美好姻缘。
他提笔沉思了许久,笔尖就是落不到纸上。
这样不妥啊。
南宫洵现在是大月王朝的实际掌权人。
若是让这信落入旁人手里,让人知道了他那不堪的身世。
恐怕是会是给有心人手上递一把弹劾南宫洵的利刃。
南宫洵若是被中伤,大月王朝的稳固必会大受影响。
作为大月王朝的老臣子,他还是需要顾全大局,不能为了自家闺女的幸福,急于一时,毁了摄政王的名声,动摇了大月王朝的根本呐。
想到这里,老侯爷将高高抬起的笔又放回笔架。
他想着此番来北疆,流寇已经收拾得八九不离十,再过几日,他就可班师回朝。
若两个孩子真是有缘人,必不会差上这几天。
好孩子,等爹爹回西京。江北侯对着闪烁的烛火默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