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东头,有一片空地,这里没盖房屋,也没种树和庄稼。比五六户人家的院子加起来还大,像学校的操场,地面又平坦又光滑,周围堆着高高的草垛,又大又圆,像一座座蒙古包。
这天然的场地成了村里孩子们的乐园。这天,几个小伙伴相约来到这片空地上。迎春不知从哪里掏出一个自制的布球,兴奋地喊道:“咱们踢球玩呀。”其他孩子立马欢呼起来。
于是,一场简单却充满欢乐的球赛就开始了。孩子们分成两队,用几块石头当作球门。虽没有正规球赛的规则复杂,但大家都玩得很认真。奔跑间,小西贝不小心摔了跟头,沾了一身土,可脸上还是带着大大的笑容爬起来继续追球。小敏也兴高采烈地奔跑着,追随着球的方向,热得汗流浃背。旁边草垛上趴着几只懒洋洋的猫,偶尔被孩子们的喧闹声惊起,喵呜几声后又卧下晒太阳。而远处田地里劳作的大人们看到这场景,也不禁露出会心的微笑,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在这片空地上,孩子们尽情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直到夕阳西下,才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
第二天,小伙伴们又聚在了一起。这次,小玲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出现在空地上。“看,这是我哥哥的自行车,咱今天学骑自行车咋样?”小伙伴们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小玲先骑上去示范,只见她歪歪扭扭地蹬着踏板,车子像是喝醉了酒一般左摇右晃。没几下就摔倒在地,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接着轮到小西贝了,她鼓足勇气跨上车座,可是双脚刚离地,车就往一边倒去,好在周围都是软乎乎的草地,并没有摔伤。小敏也跃跃欲试,可同样状况百出。
正当大家有些沮丧的时候,村里的老木匠路过。他笑着说:“娃子们,骑车得掌握平衡嘞。”说着,他找了两根长木棍绑在自行车两侧。有了这辅助工具,小伙伴们慢慢找到了感觉。小玲率先成功骑着转了一圈,随后其他人也逐渐学会了。回到家里,小西贝和田爷爷商量要借他的自行车用一会。田爷爷答应了。小西贝牵起那辆二八大杠车子高兴地出了大门。到了门口大路上就上去骑车左一摇右一晃地到了村东打麦场。看到小玲还在,高兴地喊道:“小玲,我也有自行车了,你看,我把我爷爷的自行车骑来了。”“那咱继续骑车子玩吧。”小玲一边说一边用左脚踏在脚板上,随着车轮的滚动,右腿迈过车座子,屁股稳稳地坐在车座上。她双手牢牢握住车把,目光正视前方,坚定又自信。小西贝学着小玲的样子,也勇敢地坐上去,努力掌好车把,两脚用力地蹬起来。自行车在打麦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转,小玲和小西贝都掌握了骑车技巧,骑车都不打晃了。偶尔也会因为失误从车上摔下来,不过都没受伤。这一天真的太有成就感了!
每天只要村里的孩子有时间,肯定都会到打麦场来玩。与其说是打麦场,不如说是游乐场。有时候游乐场会变成足球场,有时候又会变成赛车场,车是破旧自行车,但是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除了踢球和骑自行车,小伙伴们还经常在这里做游戏,玩得最多的是丢手绢和跳橡皮筋。有时调皮的男孩子会在空地上翻跟头,有的男孩子还能倒立。这些农村娃玩的花样真的很多,个个了不起。
小西贝那天吃过饭,妈妈要去上班了,让小西贝带着弟弟皮蛋一起玩。
小西贝和小茜儿还有皮蛋三个人一起手拉着手就到村东头打麦场走去。
打麦场上很热闹,很多孩子围在一起看娇娇的哥哥锦锦在做一只大风筝。好大的一只风筝,一根长长的竹竿,被劈成长长的竹条,又扎成一只老鹰,用一大块布糊上,后边留着长长的尾巴,不像老鹰的尾巴,倒像凤凰的尾巴。做好之好锦锦用笔写了四个大字:“锦锦一号”。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锦锦说这只是尝试,今天要是试飞成功,接下来还会制作“锦锦二号”,“锦锦三号”,四号,五号……经过一番尝试,老鹰风筝终于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两只长尾巴随风自由自在地摆动着,孩子们抬着头仰望着,都忍不住高声称赞。
皮蛋跟着两个姐姐很乖。小西贝喊来几个小孩子一起围成一圈,玩起了丢手绢。皮蛋也参加了。萍萍手里拿着手绢,一边围着大家跑一边唱着:“丢呀丢呀丢手绢,悄悄地丢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她丢下手绢怕被发现仍又跑了半圈,然后在两个孩子蹲着的间隙里蹲了下来。看到萍萍也蹲下了,大家都赶快各自转身看看身后。小茜儿一看后边有手绢,捡起来再围着大家跑,重复刚才萍萍的动作。这一次她放在了皮蛋的后面。别看皮蛋年龄小,他聪明得很,游戏规则全懂,他也学着姐姐的样子拿起手绢跑了一圈,又丢在了娇娇后面。孩子们很团结,配合得也很好。游戏结束后,大家约定下一次来的时候要跳橡皮筋。
第二天小西贝早早地就带着橡皮筋到打麦场去了。萍萍和小茜儿站在两端,用腿撑起橡皮筋。小西贝开始熟练地跳起来,边跳边唱:“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姐姐采棉花,姐姐采了三斤半,我采了一朵大红花……”只见小西贝两只脚跳来跳去,时而一只脚踩在皮筋上,一瞬间又抬起;时而用脚勾住橡皮筋,跳到内跳到外;时而又转身站住,开始下一个回合。直到一不小心没跳好,就该换下一个人跳了,然后小西贝就去换萍萍站在那里撑住橡皮筋,小茜儿原地不动,萍萍开始跳橡皮筋。
萍萍喜欢跳《马兰花》。和刚才小西贝跳的动作不一样,歌词也不一样。萍萍一边唱一边跳,“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萍萍一直跳到九八九九一百一,动作轻盈连贯,没出任何差错。“萍萍跳得太好了!”小西贝夸奖道。萍萍很懂事,她看着小茜儿站了很久了,也想跳,于是主动走过去撑住橡皮筋,让小茜儿也跳一会。小茜儿会跳小西贝刚才跳的那个《采棉花》,她不喜欢那词,换成了唐诗版的,简单太有趣了!只见小茜儿两只脚交替着一起一落,在两根橡皮筋之间来回舞动,嘴里熟练地念出一首首七言绝句,“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小茜儿才是最棒的那个,不但皮筋跳得好,还自己改了歌词,跳出了唐诗大联唱!小西贝和萍萍不停地拍手为她鼓掌。
跳了那么久,小西贝小茜儿和苹萍收起橡皮筋该休息了,她们看看其他的孩子,小敏小玲和海峰正在打麦场边上的草垛旁做运动。小敏双手着地,两只脚猛地往上一抬,轻松地就搭在了草垛上,然后保持不动。小玲在光滑平坦的地上做了个侧身翻,双手伸开五指往地上,双腿从右侧努力往上抬起,再从左侧落下,同时双手抬起,身体站立,双手回到原位。这个动作孩子们叫“打自行车轱辘”。海峰更厉害,两只手在地上撑着,双脚伸向天空方向,倒立着,还不停地交替左右手往前行走。
“太棒了!太棒了!加油……\"小西贝忍不住地称赞,非常佩服他们。
打麦场又变成了杂技场。
调皮的孩子爬到高高的草垛上,躺在上边晒太阳,下来的时候从一侧“吃″的一声滑下来,就像滑滑梯一样。
在打麦场上有玩不完的游戏,讲不完的故事,心里有说不尽的开心,每个人都收获了忘不掉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