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主还在忙?”
“那我们来的孟浪了。”
虽是好友,分寸还是要有的。
张煊和石良抵达时,冯致信出来迎接,并且告知二人,贾芸还在书房忙碌。
见二人要告辞,冯致信笑道:“不妨事的,东主是要把神雕的最后几回给写出来,也快完活了,两位先生直接进去就可。”
“也好。”
两人都露出喜色。
神雕此书,吸引力还在射雕之上。
杨过的个人魅力,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比郭靖更具戏剧性。
所以这本书给贾芸赢得了更深广的名声。
现在不仅是北方流传此书,很多南下的人也会陆续带走成书和报纸。
据说在金陵,姑苏,松江,嘉兴,杭州一带,也是流传甚广了。
估计在年底之内,会流传到福建,两广,云贵。
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来说,这已经相当快了。
对京城人来说,以前是以天子脚下,天下第一城为自豪。
现在还得加一个能第一时间看到神雕一书的连载。
说起来也是颇为骄傲自得。
此书的影响力也是远大于射雕,当然,射雕的影响力还在持续发酵之中。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八个字也是流传极广。
甚至也可以说,隆正帝对贾芸写话本小说有几分宽纵,主要也是因为这一点。
贾芸的两本小说都是讲侠义,讲民族大义,讲抗击女真和蒙古。
正符合大周的现状。
从大周反清立国开始,便是一直与鞑虏交战。
百年之下,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仗。
北虏蒙古,东虏女真,还有套寇,西羌。
四面俱敌。
但大周一直咬牙硬撑着。
其间不知道有多少热血男儿,战死疆场。
郭靖的死守襄阳令无数人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到边关从军,为国效力。
光是这一部书,大周军队的形象就被拉上去不少。
主动从军的人数明显增加。
这些事,当然免不得被中车府和绣衣卫侦察知道,并且上报给隆正帝。
也正因如此,贾芸在很多事上更顺风顺水。
皇帝乃至朝廷社稷都需要这样的话本书家,对朝廷和大周军方都有不小的正面作用。
……
两人进入屋中之时,贾芸正在悬腕疾书。
用的是硬笔。
张煊和石良早就见过,一开始还颇为称奇。
后来才知道早就有硬笔。
只是用的人少了,知道的人也是逐渐少了。
他两人见惯了也不奇怪。
两人不出声,站在贾芸一旁默默看着。
不得不说,贾芸的硬笔字书法写的极好。
是比他的毛笔书法要好的多。
论水准,贾芸的毛笔字勉强够县市一级参展的,参加省展,属于相对勉强,最多被摆在角落的那种。
国画水准要强一些,也就是省展水平。
所以自打郑燮和李蘸几个来了之后,贾芸就不再画画了。
并不是贾芸心眼小。
只是要维持事事都在第一流的人设罢了。
也累啊。
但这是有道理的。
现在的贾芸在人们眼里已经具有神秘感了。
书写的超一流。
文章学识超一流。
连工匠技术也是超一流。
车行和镖行的布局也是超一流的生意头脑,令人不服不行。
这样一人,怎么凭空出现的?
而很多人传言,贾芸是突然开启了宿慧,这才会有如此妖孽般的表现。
这个说法,在后世会被认为是胡说八道,市井奇谈。
但在这个世界,相信的人居然还真不少。
就张煊来看,他就相信贾芸是开启了宿慧。
他三十左右年龄,自小在书局厮混,也见识过不少名家书法。
一般来说,十六岁左右的年龄,就算是天生聪慧,书法也就是刚入门的水准。
要到二十六七,差不多能体现出普通人和天才的差距。
到三十六七,书法基本成型。
人生有所经历,或悲或喜,或圆融,或富贵,或枯寂,或平淡中见峥嵘。
或狂放肆意,或内敛保守。
基本上,是和人的经历有关,和人的地位,境遇也有关。
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一脉相承,但从字体也看的出,父子二人的格局有所不同。
右军的字,更洒脱一些,王献之的字,更保守内敛一些。
颜真卿的字,结构严谨,间架平衡,又雄浑壮丽,气韵灵动,从字体来说,可谓集大成者。
也是和颜真卿经历有关。
出身大官宦世家,少年得志,中年青云直上,大权在握,成为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郡公。
字体也是反应人生。
包知蔡京,秦桧其实也是一样。
聪明,少年得志,得登高位,字体也是雄深有力,苍劲有力。
说字如其人,是有道理的。
从字体可以看出人的境遇,但并不是说能分辨忠奸。
那就扯蛋了。
而贾芸的字,突出的就是一个“舒”字。
间架笔构加上用笔成字,给人的感觉就是舒缓,随意,飘逸,有一种经历红尘,经历颇多,然后看透世间的恬淡从容的感觉。
这就很神奇了。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经历过多少,见识过多少?
哪怕是在京师,又读书不停,也不可能有如此表现。
只能说是宿慧了。
石良则是注重看贾芸写的内容。
很明显,已经写到整本书的最后一段了。
“……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
向一灯、周伯通、瑛姑、黄药师、郭靖、黄蓉、点苍渔隐、武三通、朱子柳等各位前辈行礼拜别,和程英、陆无双表姊妹执手告别,转头对郭襄道:“小妹子,你好生保重,你如有何为难之事,虽无金针,仍可来要我为你办到。”
以前赠以三枚金针,答允郭襄办三件事,此时不赠金针,等于说不论多少难事,一概皆允,全不推辞。
郭襄呜咽道:“多谢大哥哥!多谢杨大嫂!”杨过再和耶律齐、郭芙、武氏兄弟夫妇挥手相别,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
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啊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正是:“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写到最后一个“情”字时,贾芸也是喟然一叹,心中愀然不乐。
石良更是神色有些凄然。
一是书结束了,一个故事,一个江湖,一群人,他们的故事戛然而止。
另一层原因,便是和贾芸一样。
明明郭襄是对杨过情深意浓。
但两人生不逢时。
若郭襄早生,郭芙为妹,可能杨过便是和郭襄成就一段姻缘。
只能说错过便是错过。
一个情字,令人嗟叹不已,也是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