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在外堂的客人们也大抵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所有人都眉宇放松,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
来此购书的多是智识阶层。
他们天然的对勋贵不满,对帮派敌视。
贾芸先抗住了金沙帮,又抗住了实权在手的勋贵。
不光扛住了,还手一击,还令实权勋贵落马!
顺道多扫除了几十个贪官!
对这些士绅生员阶层的人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
所有人都很高兴,兴趣很浓,可以说是兴致勃勃。
“刘景云完了,现在已经有官兵去兴福坊,很快就要抄家了!”
“是么?这狗东西不知害了多少人,一会我要去亲眼看着诚勇伯府抄家!”
“还不止呢,顺天府那几条狗也跑不掉。”
“多亏了贾东主啊。”
“妙文,奇文啊,我看了之后便是明白,刘景云一伙完了。只要但凡有些人心的人,都会知道此辈断不能留。”
“当今皇上还是想有番作为的!”
“所以说,贾东主如有天助啊。”
“不不,这是贾东主自己的能为,何谈天助?”
“不,你不懂我的意思……”
“哦哦,确实为天助!”
还真是天助。
就是对了隆正帝的心思,乃有“天助”。
皇帝的心思,在外的普通人肯定不知道,最少是不尽了然。
在京师的士绅阶层,却是人尽皆知。
急于摆脱太上皇的影响,清除景和劣习陋政,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
贾芸这一次的文章,在景和年间发出来,要么如石沉潭,毫无用处。
要么就是景和帝会勃然大怒,最少也是极为不喜。
贾芸的文章不仅不会成功,相反,很有可能获罪。
因为景和帝的风格就是好大喜功,极为重视自己的身后令名。
为了求一个“仁”字,有意宽纵官员,甚至明摆的贪污或是渎职,也是训斥一通就完事了。
甚至很多时候连训斥也没有。
景和帝不明白,从古至今的仁宗名副其实的只有宋仁宗和明仁宗两位皇帝。
这两位并不都是对臣下妥协,宽纵。
他们的“仁”更多来自文治之功,来自对黎民百姓的关爱和内心深处的仁德。
景和帝的心思谁都明白,但明眼人看的出来,将来这位绝对得不到一个仁字。
隆正帝打死也不会给。
话题到这就不宜再深入了,事涉大政,涉及天家父子的矛盾,京城里绣衣卫众多,没必要给自己找不痛快。
待看到贾芸时,客人们也不曾多说什么,只是一个个微笑拱手,甚至长揖。
这是读书人间的默契。
贾芸没找贾家出头,没用武力,只用一支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种事是读书人群体中最被认可和敬佩的,这就是读书人的爽文,相对而言,比射雕中的段子都爽利多了。
就在此时,所有人听到了拍手声。
拍手声中,两个骑马穿浅黄袍的小黄门飞驰而至。
“都闪开,贾记书局东主贾芸何在?”
“宫中有恩旨,贾芸准备接旨!”
“闲杂人等,一律让开!”
两个小黄门还在吆喝着,巴掌声再响。
又是两个小黄门飞驰而至,接着又是十余骑赶了过来。
这些小黄门应该属于专门传旨的部门,做这些事相当熟练。
在他们的驱赶下,数百名在书局内外的人群都被疏散了。
但闻讯而来的人更多。
人群中也有张煊,石良,冷子兴几人。
他们也听说了贾芸的事,也颇为担心。
但他们不在书局内,不知道局面有多险恶。
一直到看到报纸,三人才先后醒悟过来。
他们也是在书局刚开门就先后赶了过来,刚要进门,结果就遇到小黄门过来赶人。
只能站在人群中,翘首看向书局之内。
三人的表情也是不同。
张煊和石良是高兴,兴奋,敬佩!
他们真的想不到,自己的好友真的是有如此大才。
不光是能写话本小说,写起政论来也是振聋发聩!
他们也是饱读史书的人,心中已经清楚,王朝周期论怕是要和过秦论一样在千年后还在流传,而身为作者的贾芸,则是必定会流芳千古了!
自己等人身为友人至交,搞不好也能沾光贾芸,在史书纪传中能留下几笔!
他们没有嫉妒,只有替贾芸高兴的心情。
冷子兴的情绪要复杂的多。
有敬佩,也有些难掩的嫉妒,还有些许的不安。
他不知道自己在贾芸眼里是什么样的角色。
贾珍和刘景云打书局主意的事,其实冷子兴都相当清楚,甚至他多次充当贾珍的眼线。
包括贾蓉,贾蔷上门之前,书局这边的情况都是冷子兴上报回去的。
当然,在此之前,冷子兴也是想替贾芸和贾家穿针引线,他也好在其中居功。
后来发觉贾珍用心不良时,已经晚了。
若不是知道书局日进斗金,贾珍也未必会如此上心。
现在贾芸成功渡过了刘景云这一关,贾珍那边不知如何,但冷子兴心中清楚,一个三等伯加兵马司都指挥都做不到的事,贾珍根本不可能成功!
所以冷子兴的心境极为复杂……贾芸视其为友,而自己一直在暗中做对不起朋友的事……虽则只是一些消息,其实贾珍稍微用点心,派人过来打听都能知道。
但在心境上,毕竟还是相当微妙。
……
不论冷子兴的情绪如何,贾芸是笑容满面的走到正门前。
在门口摆了一张几案,放了个香炉,这就算是香案接旨了。
小黄门们也没有说什么,毕竟贾芸说是捐官,其实就是平民。
平民接旨,哪有法子做的正规。
况且勋贵之家,也就是东西用的更好,摆放的地方更符合仪制罢了。
又过了一刻功夫,又有十几骑赶来。
人群中一阵骚动,因为传旨的是一位穿红袍的太监。
大周抑制太监,明朝的二十四监司都被取消了。
只有各宫的都太监,掌握宫禁。
传说中有中车府,监视百官,但并不是前明东厂那样的摆在明面,大家就装傻当不知道中车府的存在。
但能穿红袍的都太监毕竟还是大人物,整个宫中几千宦官,都太监也只有那几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