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大渠已通,但三晋的日子可不好过啊。
赵国,邺城
一位名叫赵轩的年轻人,目睹百姓极寒困苦的生活痛心疾首。他深知官府粮仓定有余粮,只是不肯开仓救济百姓。
一日,阳光明媚,但人们的心情却沉重无比。赵轩身着一袭朴素的长衫,身姿挺拔地站立在城中广场那高高的台子之上。他面色凝重,声音洪亮如钟,向着下方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声诉说着百姓们所遭受的种种苦难。
“诸位父老乡亲!咱们每日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可到头来为何还要承受如此这般饥寒交迫的苦楚呢?官府本该是咱们老百姓的依靠,应当为咱大伙谋福祉才对!”
“但如今,粮仓明明都已装得满满当当,他们却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再瞧瞧那些大户人家,一个个心狠手辣,为了一己私利,大肆囤积粮食,全然不顾及咱们这些同胞的生死存亡,他们这种行径,简直就是猪狗不如!”
说到此处,赵轩的眼眶微微泛红,双手紧紧握拳,身体因愤怒而微微颤抖。
台下的民众们静静地聆听着赵轩的话语,他们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眸此刻渐渐燃起了熊熊怒火。有人咬牙切齿,有人低声咒骂,还有人已经忍不住痛哭流涕起来。
“咱们不能再这样忍气吞声下去啦!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前往官府,逼他们打开粮仓,发放粮食给咱们!倘若他们胆敢拒绝,那咱们就给他们拼了!反正横竖都是一死!咱们死了,那群老爷们也别想好活!”赵轩猛地一挥手臂,高声呼喊着。
随着他这一声令下,人群顿时像是被点燃的火药桶一般沸腾起来。人们群情激奋,纷纷响应着赵轩的号召,迈着坚定的步伐,浩浩荡荡地朝着官府的方向汹涌而去。一路上,人们高喊着口号,气势如虹,仿佛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誓要冲破一切阻碍,为自己争取到生存的权利。
到达邺城令门前,守卫横刀阻拦。赵轩上前理论,邺城令却躲在门后不出。赵轩对着大门喊道:“大人,您看看外面这些饿殍遍野的百姓,您于心何忍?难道非要等到饿死人无数才肯有所行动吗?”
赵轩满脸怒容,义正言辞地大声质问:“你们这些为官者日日不是口口声声说要造福一方吗!如今民众饥肠辘辘、食不果腹,你们怎能忍心视而不见呢?”
邺城令听后顿时恼羞成怒,他气得脸色发青,眼中闪烁着怒火,咬牙切齿地命令手下的官兵前去捉拿赵轩。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人群之中突然有几位身材魁梧、孔武有力的老妇!挺身而出,稳稳地挡在了官兵面前。
百姓们目睹此情此景,深受鼓舞,心中的勇气瞬间被点燃起来。于是乎,众人纷纷奋勇向前涌动,那场面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势不可挡。
邺城令眼见局势愈发失控,心中开始惶恐不安起来,于是在守卫还能守卫片刻时逃出了城外,百姓们蜂拥般冲入府库,抢夺粮食!
局势一发不可收拾,百姓们不仅抢夺官库,还杀了城中大户,分了大户的粮食,
然而,邺城发生暴乱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到了邯郸城。
赵偃紧紧握着手中邺城令上报的奏折,由于太过用力,手指关节都已泛白。渐渐地,他的面庞因为极度的愤怒而变得扭曲狰狞,看起来甚是可怖。
赵偃猛地将手中的奏折狠狠地摔到地上,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怒吼:“好一个小小的邺城,竟然也胆敢如此肆意妄为!倘若各地纷纷效仿,那寡人的赵国岂不大乱了吗?!”
站在一旁的大臣们一个个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更别提有人敢上前劝谏了。
赵偃在殿内气急败坏地来回踱步,思考片刻之后,下达了一道命令:
“立刻传寡人的旨意给邯郸守将,让他火速率领大军奔赴邺城,务必镇压那些作乱的暴民。同时,一定要严惩那个带头闹事的赵轩,以此来警告其他妄图犯上作乱之人!”
这时李牧站了出来,顶着暴怒的赵偃说道:“大王!邺城百姓也是饥饿难耐才出此下策!”
“我赵国将士怎能对我赵国百姓兵戈相向!!!”
“一旦出兵,赵人还如何忠心大王!还如何效忠大王!”
“到时民心尽失矣!臣请大王三思啊!!!”,说罢李牧重重的跪拜在大殿中央,一时之间大殿之内无人敢言,陷入一种诡异的安静中。
李牧的话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刚才还处在暴怒中的赵偃意外的冷静了下来。他扭头看向跪在大殿中央的李牧,沉默了很久,阴沉的开口道:
“那依你之见当如何?”
李牧闻声抬头说道:“大王,依末将之见当免去这些人的罪责,好生安抚以显大王恩德,另一边方面向他国求援,或购买粮食以度过此难关!”
赵偃怒道:“免去罪责?!这些乱民都公然进攻官府了还让寡人免去他们的罪责?!”
“如此一来,其他居心叵测之人岂不觉得寡人好欺负,纷纷效仿?”
说罢,赵偃又扫了一眼跪在大殿中央的李牧说道:“求得粮食?向哪求?武安君莫不是不知我赵国处境?战时铜铁求不来,粮食还能求来?”
李牧被赵偃一顿训斥,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反驳,因为这本就是个死结,粮食不够吃,再好的计谋也变不出粮食!
赵偃见李牧不吱声了,也知道此事难办,但是粮食不够是一回事,抢粮又是另一回事,在赵偃心目中,百姓可以挨饿,但百姓不能造反!开了这个头,就再难收回了!
赵偃果断下令,派大军过去镇压乱民。
消息传到邺城,百姓们惊恐万分,赵轩却镇定自若。他召集众人说道:“诸君莫怕,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定会保得诸位安全。”然而百姓们皆表示愿与赵轩共进退。
邯郸的军队很快抵达邺城。邺城百姓虽抢夺粮食,但是却并没有阻挡军队进城,赵军很快将城中能找到的百姓都集中到了一起。
当看到衣衫褴褛却坚毅团结的百姓时,士兵们心中泛起不忍。将领见状,恐生变故,正要强行抓人。此时,一位老者走出人群,向将领哭诉百姓的惨状及赵轩的大义之举。将领沉思良久,决定暂不行动,而是修书一封送往邯郸,再次详述实情。
赵偃看完信后,愤怒异常,严斥将领,命其捉拿贼首!冲突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