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大四下半期的校园弥漫着一种既紧张又充满希望的氛围。我这个充满活力与抱负的大学生,刚刚经历了入党成功的巨大喜悦。我站在校园的小径上,看着周围熟悉的一草一木,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我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待学习和社会事务都积极认真的人。我明亮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好奇与坚定的光芒,一头乌黑的头发显得格外精神。我的衣着朴素而整洁,总是背着一个装满书籍和资料的背包,在校园里匆匆而过。
入党成功的那天,我的导师李教授拍着我的肩膀说:“小顾啊,入党是你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希望你能在各方面都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紧紧握住导师的手,激动地说:“李教授,我一定会的。”
然而,我没有太多时间沉浸在入党的喜悦中,因为我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准备论文《大学生旅游调查报告》的答辩。这篇论文是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的。我从大三就开始着手调查,走访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众多学生,收集了丰富的数据。
我回到宿舍,舍友们纷纷向我表示祝贺。舍友小张说:“顾茗,你可真厉害,入党了,现在又要准备论文答辩,你这大学过得可太充实了。”我笑着回应:“哪有,我现在还紧张得很呢,这论文答辩可不是小事。”
我坐在自己的书桌前,打开论文稿件,看着论文文档,心里开始有些担忧。我深知自己的论文虽然数据详实,但在论述的逻辑性和深度上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进入了紧张的论文答辩准备阶段。我每天早早地起床,背着书包去图书馆占座位。图书馆里总是弥漫着纸张和油墨的香气,安静的氛围让我能够更加专注。
我重新梳理了论文的框架,对每一个章节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比如在调查样本的选取上,虽然涵盖了不同专业和年级,但对于一些特殊群体的关注还不够。
有一天,我在图书馆遇到了同专业的学霸小安。小安看了我的论文后,指出:“顾茗,你在分析大学生旅游动机的时候,这部分理论阐述有点薄弱啊。”我皱着眉头说:“我也感觉到了,可是我看的参考文献里,这方面的内容不是很全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小安想了想说:“你可以去找找一些国外的相关研究,他们在这方面可能会有更深入的探讨。”
我听从了小安的建议,在图书馆的外文资料区找了好几天,终于找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我如获至宝,赶忙将这些资料融入到自己的论文中。
在准备答辩的过程中,我也会经常和导师李教授交流。李教授总是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给我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有一次,我拿着修改后的论文去找李教授,李教授看了看说:“顾茗,整体上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结论部分,你还是要更加明确地指出你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旅游发展的实际意义。”我认真地点点头说:“好的,李教授,我明白了。”
随着答辩日期的临近,我变得越来越紧张。我晚上经常失眠,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答辩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我担心自己会在台上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或者被评委老师问倒。
答辩的前一天,我在宿舍里反复练习自己的答辩陈述。我的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颤抖,舍友们都在旁边给我加油打气。
舍友小李说:“顾茗,你要相信自己啊,你这么努力,肯定没问题的。”我深吸一口气说:“我知道,可是我就是忍不住紧张。”
我对着镜子整理自己的仪容,看着镜子里略显疲惫但眼神坚定的自己,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顾茗,你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入党这么难的事情你都做到了,论文答辩也一定可以的。这是你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不要害怕。”
我又重新回顾了一遍论文的重点内容和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对自己说:“只要我把自己知道的都清楚地表达出来就好了。”
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脑海里还在想着答辩的事情。我回忆起自己做调查时的点点滴滴,那些和同学们聊天的场景,那些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日夜,我告诉自己:“这是我努力的成果,我要自信地展示出来。”
答辩当天,我早早地来到了答辩教室。教室里已经有一些同学和评委老师了。我找了个位置坐下,感觉自己的心跳得特别快。
我看到前面几个同学答辩时的情况,有的同学表现得很自信,回答问题也很流畅;有的同学则因为紧张而有些结巴。这让我更加紧张了。
当轮到我上台的时候,我深吸一口气,走上了讲台。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评委老师和同学们,感觉自己的双腿有些微微发抖。
我开始了自己的答辩陈述,刚开始的时候,声音还有些小,但随着陈述的进行,我逐渐进入了状态,声音也变得洪亮起来。我清晰地阐述了自己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主要内容和结论,并且展示了自己在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一些有趣的数据和案例。
评委老师们都在认真地听着,有的还不时点头。我的心里稍微放松了一些。
然而,在提问环节,一位评委老师提出了一个很犀利的问题:“你在论文中提到大学生旅游存在安全隐患,但是你提出的解决措施似乎缺乏实际操作性,你怎么解释?”
我的心跳陡然加快,我的脑海里迅速搜索着答案。我定了定神,回答道:“老师,我在论文里提出的解决措施确实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我觉得,大学生旅游安全隐患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我提出的措施更多的是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比如提高安全意识,提前做好旅游规划等。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学校加强安全教育,社会提供更多安全保障等。”
评委老师听了我的回答,微微点了点头。我松了一口气。
答辩结束后,我走出教室,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场马拉松比赛。我的心情既轻松又有些复杂。
舍友们围过来问我答辩的情况,我笑着说:“感觉还可以吧,至少我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了。”
过了几天,答辩结果出来了,我的论文顺利通过。我拿着论文成绩,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我回想起自己在答辩前后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紧张担忧,到答辩时的镇定应对,再到最后的释然。这一过程让我成长了很多。
我的导师李教授对我说:“顾茗,这次论文答辩你表现得很不错。这不仅是对你学术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你心理素质的锻炼。希望你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够继续保持这种积极认真的态度。”
我感激地说:“李教授,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指导。我会继续努力的。”
这个大四下半期的经历,成为了我大学生活中一段难忘的回忆。我带着入党的信念和论文答辩的成长,又有了新的起点。那起点似乎在向我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