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公子连迷迷糊糊看到了赵婉儿,他快步追了上去,但赵婉儿那轻盈的身影很快又消失不见……
公子连的心便像被冬日的寒风穿透,留下无尽的空洞与寒冷。
他坐在空洞的宫殿中,回忆起与赵婉儿生活的点点滴滴,除了自责,还是自责,他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妻子,也低估了旧贵族的势力。要扫清障碍,发展秦国,看来急不得,也慢不得,迁都,这个念头,不止一次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往日里,与赵婉儿在一起时的欢声笑语,柔情蜜意,如今都化作了心头的伤痕,让他每每触景生情,便是一阵难过……
公子连深知,自己身处权力的中心,四周皆是觊觎王位的敌人。
而赵婉儿的离去,更像是一记重锤,击碎了他内心的防线,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开始杯弓蛇影,杀害了许多原本对他忠心耿耿的仆人。
他开始反思自己……
在这漫长的自责与反思中,迁都栎阳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一方面栎阳距离魏国近,公子连又与魏国交好,借助魏雯月娘家人的势力,可以迅速稳定朝局。
另一方面,目前都城雍城关系网错综复杂,不利于新政实施,和自己加强集权。
当然这一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公子连深思熟虑的结果……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栎阳的地理优势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栎阳北临戎翟,可抵御外敌入侵;东通三晋,交通便利,商业繁荣。
更重要的是,迁都栎阳符合秦献公对外策略的需要……
没有人知道公子连内心真正的需要,那份给他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感……用迁都来夺回话语权,震慑旧贵族。
然而,迁都之路并非坦途。
那些旧贵族们,如同顽固的礁石,阻挡着历史前进的车轮,在这些旧贵族眼中往往只有家族的利益,而秦国的未来对他们来说,谁当这个秦王,只要不触碰他们的利益就好。
迁都,表面上,以退为进,把旧都城雍城留给了旧贵族,让他们得到了眼前实惠的好处,但公子连,却带走了真心追随他的人。而正是这批人让秦国再次强大。
自从赵婉儿走后,公子连也意识到一群人如果心不齐,什么都做不好,而凝聚人心,则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秦国,而这一切都不是能操之过急的。
因为,这些旧贵族眼睛里只有他们那巴掌大利息,他们是不会为秦国真正流血流汗的,只会摆资历,讲排场,他们眼里只有利益才是最现实的,用旧都城土地安抚这些贵族,无疑给他们一支强心针。
但眼下的秦国积贫积弱,外有魏国虎视眈眈,内有贵族把持朝政,想要在这困局中有所变化,就得以变化应对变化。
迁都栎阳,便是公子连布的局。
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秦国迁都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栎阳就此成为秦国又一个都城,持续三十四年之久,一直到公元前350年。
三十四年的都城对于秦国来说,绝对是改变秦国命运的34年……
因为这两代国君在秦国历史上,尤其秦孝公在位期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对整个秦国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们的政令就从栎阳发出。
这个时间段,秦国的力量在稳步上升。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秦国的力量不像后人认为的那么强,尤其是在商鞅变法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是把秦国当作蛮夷对待的,其中有文化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
秦穆公之后,好多代君主都比较孱弱,还一度发生过剧烈的宫廷政变。
以至于司马迁在《秦本纪》中说,秦厉公、秦躁公、秦简公、秦出公那时的天下都是混乱的。
而且,那时秦的旁边又有一个强邻魏国,尤其是进入战国之后,魏国越来越强,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在三晋之中最为强盛。
魏文侯当政时期,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权,重视刑名,国力强盛,奠定此后长达百年的霸业。
李悝做《法经》,一共有六个部分:《盗》《贼》《囚》《捕》《杂》《具》。《法经》影响了魏国的制度建设以及后世法家思想的发展,而这一套理论后来被秦人学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传播者,就是商鞅。
商鞅曾经描述过秦国和魏国两家的关系,说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主要魏国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这时魏国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如果魏国强盛,就会过河侵秦……如果魏国疲软,就会被东方诸国蚕食。
商鞅描绘的这一情景,恰恰是很符合战国历史的。
战国历史一上来,不就是齐魏在争霸吗?这时就有孙膑、庞涓斗智的故事,最后魏国没有斗过齐国,结果它和秦国的矛盾就越来越大。
但是,此时秦国政治是很混乱的,秦国国君秦灵公死后,太子师隰(又名连)却不能继承君位。继承君位的是秦灵公的叔父、师隰的叔祖,也就是秦简公悼子。他的力量非常强,在秦国发动了宫廷政变。
当时,时年十岁的师隰(公子连)一看大事不妙,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流亡的公子连,正赶上魏国发奋努力、积蓄实力的阶段,他目睹了魏国国君是如何图强的。
公子连最后能回到秦国,也是上天对秦国的恩赐。
因为那时候,秦国依旧是闹了内乱。简公悼子在位期间,没有太大的作为,秦国朝政腐败,国力羸弱,丢掉河西之地,国人一片骂声。
秦简公悼子之子秦惠公仁在位期间,秦国更是暗弱,只能自保。秦惠公仁死后,他两岁的儿子秦出公昌即位,秦国进入太后干政的混乱局面。
当时秦国有一些贵族就想到了远在魏国的公子连,他们就联合发动政变,迎接公子连回国。
于是公元前385年(秦献公二年),秦国庶长改在河西迎立公子连为君,就此进入秦献公时代。
秦献公想把自己在魏国看到的文化和政策带到秦国,改革图强。但阻力重重,迁都,也就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彻底夺回话语权,加强中央集权,秦献公迁都栎阳。
可能有些读者要问?
栎阳为什么能成为这个时候的秦都城呢?
这道理司马迁讲得非常透彻。
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分析天下大势,讲到栎阳的地理优势:“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这话信息很多,一则栎阳临近韩、魏、义渠,北边可以抵御戎翟的入侵;二则交通发达,当时在渭河以北有一条大道通往三晋,这条道路经过栎阳、临晋(大荔),渡蒲津(山西永济)到太原;三则商业也较为繁荣,有富商大贾。
当然,迁都更直接的原因是对外策略上的需要。他儿子秦孝公的《求贤令》说他“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
这是说,献公迁都的主要目的乃是接近前线,表面上把都城暴露在魏国军事势力之下,一举一动让魏王放心。实际上,如果发动战争,此地又便于指挥,对魏国的战争,确切地说是便于与魏国争夺河西地,恢复秦穆公的霸业。
而旧都雍城在凤翔,对魏国的战争是鞭长莫及的。
在当时通信、交通、运输能力落后的情况下,把国都放在离前线太远的地方容易贻误战机,而都城离前线较近,容易对前线战场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以争取战争的主动性。
同时,对献公来说,在栎阳推行改革比在雍城更容易一些,因为雍城旧贵族势力太大,会给改革带来巨大阻力。
出于秦国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等多方面的考虑,秦献公决定迁都栎阳,恢复秦穆公的霸业,必须向东发展,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
栎阳,这座承载着秦国三十四年历史的新都,见证了秦国从衰落到崛起的辉煌历程。迁都之后,公子连(即秦献公)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深知,唯有通过改革,才能增强秦国的国力,才能在这乱世之中立足。
同时,他也开始着手培养新一代的人才,重用贤臣,如商鞅等,为秦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迁都后的日子里,公子连时常会想起婉儿。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独自漫步在栎阳的街头巷尾,回忆着与婉儿共度的美好时光。
婉儿的离去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但他也知道,他不能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无法自拔。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使命要完成——那就是带领秦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公子连开始在栎阳修建了一座宫殿,名为“婉儿宫”。这座宫殿仿照婉儿曾经的住所而建,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他对婉儿的深深思念与怀念。
每当有空闲时,他都会来到婉儿宫,静静地坐着,仿佛婉儿就在他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