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李叔也参与进来,又做了沙包,既健身又娱乐。
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林多多开学。
林多多备了课,又让谢老师给她看了一下,两个人又商量了一下教学的节奏,林多多受益匪浅。
锻炼的时间调整到了下午,早晨都在学习,要不然给孩子上课,要不然各自忙各自的事情。
“林老师,等等我。”
“你也知道了?”
“能不知道吗?我本来答应你堵黄婉的,没想到我失约了,只不过黄婉现在悄悄的了。”
“嗯?”
“因为她找了一个男朋友。”
“你怎么知道?”
“想打听一个人还不容易,那就去食堂吃饭。”
“你那个弟弟考的怎么样?”
“成绩不太理想,只能上一个大专,商量之后复读。”
“怎么回事?你不是帮他补课吗?”
“底子太差,一定要把这笔钱挣到手。高四考不上,就上高五,高五考不上,就上高六。”
“你准备奋战到底,你弟弟愿意吗?”
“愿不愿意他没有说话的权利?”
“这是有人撑腰了,说话的口气都不一样。”
“那是,只不过我跟你说,黄婉这个男朋友有点道道,她要是不找你麻烦的话,你就离远一点。”
“你看我像是是找麻烦的人吗?”
“的确不像,林老师,你连载的那个小说女主角,最后怎么了?能提前透露一下吗?”
“小声一点,没人知道我在写小说。要是这样的话,我就不跟你说了。”
“忘了,忘了。”
“你那个异父异母的妹妹来找你了。”
“林老师,你这消息也够灵通的了。”
“谁让你跟我住这么近的?”
“都已经知道是异父异母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她该回哪回哪!”
“对了,你的那些房租全部都涨了。”
“我知道,我看到了。”
“我什么时候才能像你这样?当包租婆。”
“找你的白哥哥。”
“现在人都学聪明了,没有好的位置,太偏远的地方租金又上不来。”
“你傻了呀,你要是有钱的话,就买在郊区,把这个房子租给你的白哥哥,反正他手下有这么多人。”
“还是我林老师聪明,明白了。”
当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林多多才知道,有些学生连音标都没有学过。
林多多回去就找了资料,把音标的发音的方式全部画了出来。
看到有些学生在单词上的汉字,林多多终于理解了,他妈死,他爸死是怎么来的了。
幸亏这些孩子都成人了,教起来也就是一遍过,想学的会努力,不想学的也没办法。
有些发音不准的,可以下面来问,林多多都认真跟他们解答,上课的时候是双语教学,汉语加英语,这些让有些想学的人,可以跟上进度。
看到有些想学的孩子,因为没有资料,林多多想办法给他们复印了自己的教案,让他们有时间加强学习,加强背诵。
“你怎么感觉这么累?”
“谢老师,我也想躺在家里。”
“怎么了?”
“真的是手把手的教。”
“你已经做的很好了,我看了你给他们印刷的小册子不错。”
“尽全力,听天命吧!”
“妈妈,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干什么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准备吃饭。”
“你刚才不是说的这个?”
在院子玩的三个小朋友抓着木栏叫妈妈,妈妈,妈妈。
“你弟弟他们饿了,我给他们喂鸡蛋糕。”
林多多接过了文阿姨递过来的鸡蛋糕,排排站,林多多坐在小板凳上,一人喂一口。
怪不得人多好吃饭,这三个小朋友都不用林多多劝,一人一口都忙不过来。
一碗鸡蛋糕喂完之后,把他们放在垫子上坐好,抱来了被子放在身后,一人给了一奶瓶水,自己抱着喝。
林多多正在去吃饭。
再过一阵子就不能在院子里吃饭了。
林多多已经抽时间把饭厅收拾出来,这是最大的一间房子,家具尽量放边,中间把位子留出来,这样就能放下栅栏和垫子。
安安小朋友的生日到了,乔书豪没有赶回来。
爷爷给四个孙子都买了玩具。
父亲和母亲给四个孩子带了许多的衣服,分别给李叔,谢老师,文阿姨也一人带了两套过冬的衣服,这就叫爱屋及乌。
林天赐没有回来,也没有消息。
白楚南和韩雪玲一起来的给四个孩子,每个人织了四顶帽子和四个围巾,没想到韩雪玲,还有这手艺。
李叔他们几个也送了礼物,冯浩泽的礼物提前送过来了,蒋怀仁忙的就根本没有时间过来。
忙点好呀,忙点说明蒋怀仁做的非常的好。
像林胜男,李天成他们的礼物都是寄过来的。
林多多看了,下个月这三个小朋友的一岁生日,也就别过了,大家已经提前都送了。
本来是不想过的,礼物提前送的,还有耳边念叨的。
林多多买了一袋气球,在空间里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打气球的塑料管子。
气氛都已经烘托到这了。作为母亲的林多多当然也要来点创意。
在墙上用气球写了一个生日快乐,在三个小朋友的栅栏外面挂了一堆的气球。
三个小朋友不停的拍着绑在木栅栏上的气球,有一个不小心被他们拍爆了,把三个小朋友吓得一大跳。
看吧,什么都是从实践中来,三个小朋友开始集体拍气球,手上本来就没有劲,要不是气球挂在哪个地方不是那么容易拍爆的。
饭也吃完了,最后的节目就是踩气球,所有的人都被林多多拉上了场,现在大家都能玩的开,都在踩气球。
刚开始还感到害怕的小朋友们,后面不停的在拍手,拍着拍着一屁股坐在了垫子上,爬起来抓住了栅栏,撅着屁股咧着大嘴笑。
在这欢快的时刻,安安小朋友的两岁生日,圆满结束。
“林姐姐,我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
“雪玲到时候你的生日我也给你照样过。”
“我们两个人又不热闹。”
“那你们俩把东西买过来,我们这,人多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