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田乡,这个坐落于安江县最东隅的偏远之地,与邻市余阳市的横山县紧紧相邻,仿佛被世人遗忘的角落。
这里,往往不为外人所瞩目,交通闭塞,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将繁华与喧嚣隔绝在外。
在这片被忽视的土地上,官田乡管辖着三万多人口,下辖十一个行政村。
然而,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却不足百元,与整个信英市人均年收入九百余元的水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即便是与安江县的五百多元相比,也仅为其五分之一。
这冰冷的数字,无疑是对官田贫困现状最为直观的写照,其贫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官田乡距离安江县城不过短短三十多公里,但那条蜿蜒曲折、坑洼不平的道路,却仿佛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将官田与县城紧紧相隔。
车辆在这条路上颠簸前行,每一次震动都似乎在诉说着这里的艰辛与不易。
李达康坐在车内,眉头微蹙,望着窗外那条坎坷不平的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
难怪官田如此贫困,看看这条路就知道了,要想改变这里的面貌,修路,势在必行。
这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道路。
“每次走这条路,我都感觉自己像是被人在摇篮里摇晃一样”。
黄立新在一旁打趣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习惯。
这条路不仅是一条物理上的阻隔,更是官田乡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达康同志,我看过你的档案,你是水木大学经济学的高材生,对于如何将官田的经济搞上去,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黄立新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正题。
李达康闻言,目光坚定地说道:“只要县里能支持我们把这条路修好,我就有信心带领官田人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
黄立新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县里的财政也不宽裕啊,修这条路起码要几百万,恐怕……”。
他深知,修路绝非易事,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县里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
然而,他也明白,如果这条路能够修通,对于官田乡的经济发展来说,无疑将是一次质的飞跃。
李达康自然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但他更明白,面对困难,不能退缩,必须迎难而上。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路是肯定要修的,我就是希望到时候县里能多少给予一些支持”,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坚定与自信。
黄立新闻言,点了点头:“这个没问题,县里也不能让你们乡里全部承担”。
虽然他知道县里出钱修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也明白,李达康这是在为乡里争取最大的利益。
漫天要价,坐地还钱,这是官场上的游戏规则,能争取到一点是一点,减轻乡里的负担。
此刻的李达康,已经站在了官田乡乡长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责任。
他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艰巨而光荣。
但他也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够带领官田人民走出贫困的泥潭。
……
然而,就在李达康与黄立新在车内交谈之际。
远在江省省委大楼的一间明亮办公室里,一位年约五十岁的中年男子正端坐在办公桌前,认真地批示着文件。
他的身后挂着一幅名家手笔的字帖,上面“宁静致远”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彰显着主人的豁达与超脱。
突然,桌上的红色电话铃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中年男子并未抬头,只是随手拿起电话,平静地说道:“喂,我是高育良”。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而有力的声音:“育良啊,我是李宏继”。
听到这个名字,高育良那平静如水的脸色瞬间变得恭敬起来。
他立刻站起身来,语气中带着几分敬意与关切:“您好,老领导,最近身体还好吧?”。
这一幕若是被熟悉高育良的人看到,定会大跌眼镜。
因为高育良,作为江省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乃是站在江省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佼佼者。
即便是面对省委书记赵立春时,他也未曾有过如此恭敬的态度。
然而,面对李宏继,他却如同一个学生面对恩师一般,毕恭毕敬。
这不仅是因为李宏继曾是他的老领导,更因为李宏继对他的知遇之恩,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还好,劳你挂念了”。
李宏继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温暖与亲切,“育良啊,我今天是有一件私事找你”。
“老领导,您有什么指示?”,高育良连忙说道。
“我家老二达康,去江省工作了,在信英市安江县一个乡当乡长”。
李宏继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担忧与期许,“这小子不懂官场上的残酷性,一点斗争经验都没有”。
“我担心他被人算计了,你也知道基层工作不好干啊。所以想让你帮我看着点”。
高育良闻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李宏继能将儿子托付给他,这是对他极大的信任与肯定。
他连忙说道:“老领导,您言重了”。
“达康这孩子虽然涉世不深,但毕竟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无论是见识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不差,唯一欠缺的就是经验而已”。
“您放心,我一定替您好好看着他”。
“那就拜托你了育良”。
“你不用刻意去关照他,就让他在下面吃点苦头,历练历练”。
“好的老领导,有问题我会及时跟您汇报”,高育良郑重地说道。
挂完电话后,高育良立刻在纸上写下了“信英市安江县”这几个字。
对于他来说,李宏继能将儿子托付给他,这不仅是老领导对他的信任,更是他与李宏继加强联系的纽带。
回想起与李宏继的过往,高育良不禁感慨万千。
当年,他不过是山省某市下属的一位县委书记,而李宏继则是该市的市委书记。
因为工作得力,他很快进入了李宏继的视线当中。
在李宏继的提拔与栽培下,他先后担任了市委常委、副市长,常务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副省长等职务。
可以说,李宏继就是他的伯乐,对他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官场如战场,派系林立,关系错综复杂。
到了副部级以后,再想继续往上走,没有派系的鼎力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要想得到派系的支持,除了自身能力要突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与派系大佬关系密切。
虽然李宏继调往部委之后,他们也经常电话联系。
有时高育良去京城公干也会去李宏继那里走动一下,但毕竟不如以前在一起工作时能够时常面见那么亲密了。
这也一直让高育良感到有些焦躁与不安。
如今,李宏继的儿子竟然到江省工作了,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只要将老领导的儿子照顾好了,不仅能够加强与李宏继的联系与感情,更有可能在未来的仕途上继续得到李宏继的支持与帮助。
想到这里,高育良的眼神越发深邃了起来。
他明白,自己必须抓住这次机会,不能让老领导失望。
同时,他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李达康照顾好,让他在基层得到历练与成长。
可怜天下父母心。
虽然李达康离京时,李宏继曾说家族不会给他什么支持。
然而,李宏继仍旧将李达康托付给了昔日的老部下高育良。
有了高育良的庇护,在江省,李达康的成长之路想必会顺畅许多。
毕竟,一个省委常委所掌握的权力,远超常人所能想象。
而这,仅是李宏继作为父亲给予李达康的个人助力,与家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