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集团的科举考试,给了全天下打了一个好榜样。就在刘平见张既的等人的时候,几乎所有势力都拿到了刘备集团科举的情报。
洛阳。
小皇帝此时已经不能说是小皇帝,孩子也长大了。此时他正一脸愤慨:“汉中王这是要做什么?!私改官制,他眼里还有没有朝廷,还有没有朕这个皇帝了?!”
朱儁听了这话,有些无奈。出了咱们这一亩三分地,哪有人把您当回事啊?
“陛下,此事汉中王的确有些僭越了,以老臣所见,不如陛下下旨申饬,让其改正。”朱儁一本正经的提议道。
刘协听到这话,有些意动:“太尉所言甚是,朕这就下旨,必须要好好申饬一下汉中王。”
皇甫嵩和卢植两个人听了刘协这话,白了一眼朱儁。朱儁一脸无所谓的看着两个人,这事儿让刘协下旨申饬也好,一来刘备做的的确不地道,二来反正下旨申饬这个事儿吧,估摸着也就到长安就被拦下来了。
就算没人拦,那传旨的也可以自己把自己给拦住啊。
让刘协出出气呗。
荀攸这个时候开口道:“陛下宽心便是,官制改革倒是无所谓,但是汉中王施行的科举选士制度,不可不察啊。”
“咱们也搞!”刘协立刻说道:“这一点朕还是清楚地,他汉中王搞得比较成功的制度,咱们就跟着学。之前的武都模式不就很好嘛,眼下咱们洛阳发展的可非常不错。既然那科举选士好,那咱们就跟着学,咱们也搞。”
“他汉中王还能有朕这个陛下更有吸引力?!”
刘协说到这里,整个人都自信了:“不光要搞,还要搞的比他们好!”
荀攸闻言笑着说道:“那是自然。臣这边,有更加完善的科举选拔方案。”
“哦?爱卿快说!”
“我们在全天下建立县、郡、州三级考试。”荀攸快速说道:“县级考试授予童生功名,可以免徭役一人,田税百亩。郡一级可以授予秀才名额,可以出仕做官,州一级授予举人功名,举人可以来洛阳参加会试,考试通过的授予进士功名。”
荀攸快速说道:“这样层层推进,效果要比汉中王那种模式好太多了。”
刘协听的眉开眼笑:“还得是你啊!”
荀攸颔首。
其实这不是他的想法,这是荀彧写信告诉他的,当然荀攸根据如今大汉的实际情况作了很大的修改,尤其是童生功名和秀才功名这一点。并且荀彧也在信里面说的很清楚,这套科举制度,是刘平让他写信告诉荀攸的。
这里面的意思很明显了,刘平希望全天下都用这套制度来选拔官员。
这里面有猫腻吗?荀彧在信中也写了,荀攸自己也能看出来。如今来看,这套制度对世家来说太友好了。这套制度对在教育资源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地位的世家来说,简直就是送分题。
荀攸都可以想象得到,一旦施行这套制度,他们荀家那些旁系子弟,肯定有不少人出来应举。
其他各家也是如此。
但,坏处没有吗?
有!而且还明显!之前普通人想要做官只能走世家大族的路子,实际上上升渠道是被世家大族掌握在手里的,而科举显然是给普通人开了一个口子。
虽然就目前来看,这个口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是荀攸很明白,口子一旦开了,那就早晚会越来越大。
荀攸能拒绝吗?不能拒绝,这对世家来说是一剂慢性毒药,但是对朝廷来说,对整个天下来说,却是良药。
荀攸在世家和天下之间,选了天下。
所以他把这套东西拿了出来,展示给了刘协。
在场的都是人精,听完荀攸的话之后,立刻就有人提出反对。
“国朝选士岂能如此儿戏?我大汉自有国情在此,陛下,老臣认为,此举不妥!”
提出反对意见的是杨彪。
原本历史上,杨彪此时应该是太尉,但是朱儁如今是太尉,杨彪则是司空。虽然都是三公,但是杨彪更想当太尉。
毕竟他太爷爷、爷爷、父亲都是太尉。灵帝时期,他也是太尉。如今成了司空,虽然不能说不好吧,但杨彪觉得,这大汉的太尉,他就得姓杨。
荀攸对杨彪的反对,并不觉得意外。毕竟作为当世顶级世家的掌门人,杨彪的嗅觉肯定是极为敏锐的,估计刘备那边科举的消息刚传来,杨彪就看到了这制度日后对世家的打击有多大。
刘协听到杨彪这么说,又有些犹豫:“司空觉得哪里不妥?”
杨彪既然提出反对,肯定不会没有准备,听到刘协的问题,立刻回道:“科举选士,听起来是不错的。但是有一个问题,若是选拔出来的官员,空有才学却没有德行呢?”
“那就加考德行呢?”刘协又问道。
这个问题问完,在场所有人都有些绷不住了。
德行也能考?这是正常人能问出来的问题吗?
杨彪也有些无语,不过他还是回道:“德行在一言一行之中,区区一张试卷,如何断定一个人德行?”
荀攸沉默。
其实如今,不,准确的说,整个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封建王朝,人们会下意识的将一个人能力和品德画上等号。
品德高尚的人,能力一定强。
能力强的人,品德一定高尚。
一来,是儒家对读书人的美好愿景,二来也是底层百姓最为朴素的希望。
两者结合起来,那么一个人的品德在封建王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在官员选拔和任用上面,品德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
“选出来,品德不好的人,直接弄死呗。”朱儁无所谓的说了一句。
荀攸看向朱儁,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候朱儁会站出来帮助自己。
朱儁开口之后,卢植也开口说道:“臣也认为可以开科举士。”
没有理由,就是支持。
......
相较于洛阳的争论,曹操这边就简单的多了。
曹操,现在人称小刘备。
这不是一句调侃,而是曹操如今真的在学刘备。
武都模式,调整一下用在自己治下。
刘备提高商人待遇,曹操也提高商人待遇。刘备税改,曹操也税改。刘备搞科举选士,曹操自然也不会错过了。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曹操的势力直接并入刘备势力,刘平来了都得先懵三分钟。这地盘发展模式跟他们治下太像了。
如果不是刘备集团占据了先发优势,曹操地盘会发展的更好。
而且曹操的地盘在中原啊,这里的人口、资源可比之前刘备拥有的凉州好太多了。如果不是现在刘备拿下了益州,在发展潜力上又更进一步。
真要这么拖延下去,曹操可就要后来居上了。
别人扭扭捏捏,曹老板是逐帧学习,然后加以改良使用。
“明年就施行科举选拔人才,跟玄德那边一样就行,不用搞这么复杂。全下的哪有这么多读书人,咱们实控地盘也不够大。玄德吸引了三千人,咱们能吸引两千就行。”
曹老板就务实多了,也不需要下面的人哄着,自己就做了决定。
如今曹老板手里面也有荀家人,不过只是一个旁系子弟,能力虽然也算出众,但是跟荀彧、荀谌、荀衍相比就差多了,水平跟荀封差不多。
此时商量科举的事情,这位荀家旁系子弟就在一旁听着,也参与进来了。
荀徽也受到了荀彧的信,所以他对科举选士也非常清楚,也跟荀攸一样,将完整的科举制度告诉了曹操。
“这完整的科举制度,肯定现在是用不了。”曹操继续对手下人说道:“但凡能用,玄德能不用?德安能不用吗?没那个条件,知道吧?”
这会儿参与讨论的,都是人精。
比方说戏志才,程昱。
说实话,刘平薅羊毛薅的有点狠,曹操麾下五大谋士里,荀攸去了洛阳,荀彧在成都、贾诩在长安。郭嘉还没有出仕,只剩下程昱一个独苗苗了。
而且没了荀彧这个曹操谋士集团的道德天花板,荀攸这个忠厚老实谦让的润滑剂,程昱这个人怎么说呢,属实有些太让人招架不住了。
“科举可以施行。”程昱开口,曹操连忙仔细听了起来,他对这位下属太了解,生怕他又语出惊人。
“的确也不需要这么复杂,但是某觉得,咱们也不是没有调整的空间。”程昱自信地说道。
曹操闻言立刻问道:“仲德何以教我?”
“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选拔人才,说的再直接一点,就是要招人!招有能力的人!”程昱朗声说道:“那就干脆让全天下都看一看主公的气魄。”
“怎么搞一个招贤令搭配科举制度一起施行。”
曹操听了,虽然觉得挺普通的,但是也觉得安心不少,至少程昱愿意出这种普通的建议了。
“当然了,招贤令也好,科举制度也罢,都是拾人牙慧。”程昱又道:“咱们还得做两手准备,如今咱们治下不少读书人都愿意出仕,比方说那徐干,主公多次征辟而不就。现在反而跑去了成都参加科举。”
“臣以为,这种事情不能再出现了!臣,建议咱们派兵去请,是在请不来的,就杀了!家产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