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援军出发不到半日,大公托万顿鲁再次收到了前线尼托的魔法信,一种不好的预感随之而来。
看完魔法信后,他的身体摇摇欲坠,稳下心神后才缓缓坐下。而大公亚林奇德回塔求力加公国还不到两日。
“看样子又要让他来了。”托万顿鲁看着手中的魔法信不禁苦笑。
看大公的脸色,就知道前线战事又传来了不好的消息。
此事还要追溯到两天前,在卡伦多河的两军对战。
联军围捕金千里无果后,便知再去塔马哥城也是无望了。
如今,事态已经恶化升级到了关乎全军生死的地步。
联军元帅尼托果断下令,派遣一支轻骑兵沿河而下,探察另一条大路是否可行。
同时,另一支轻骑兵则继续前往科边达斯,侦察该地是否适宜渡河。
此地河面虽仅宽百米,但河上横跨着三十道碗口粗的铁索,历史悠久,已存在上千年之久,成为了联军最后的希望所在。
尼托深知,几十万大军若想通过这些铁索渡河,至少需要近两日不分昼夜的努力,且还需祈祷敌军不会前来侵扰。
他清楚,对手卡尔扎绝非善茬,因此立即派遣一支重装步兵,携带全军粮草军械,作为后卫部队。
这支部队由精兵中的精锐组成,无论是重装步兵还是重骑兵,皆是如此。
出征时,大公亲自将十万重步兵和重骑兵交到他手中,这是公国最精锐的部队。
可为了阻挡卡尔扎,尼托已不得不数次派出重装步兵。
上次林立奇率领的五万重步兵几乎损失殆尽,令他心痛不已。
这次派出另一支重步兵,实属无奈之举,是他经过一夜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他明白,眼下不能有丝毫犹豫,守住科边达斯的河岸,让全军几十万将士顺利渡河,是当前重中之重。
而守住河岸的重任,唯有这支五万重步兵能够担当。
此军领将是尼托的远房堂弟拜德。
拜德接到军令后,二话不说,带着五万重步兵离开了,因为他深知此地的重要性。
他率军离开后,尼托巡视全军归来,独自坐在帐中,心情沉重。
今日已是断粮的第五天,军马被大量宰杀,士兵们的情绪愈发躁动。
尼托不等拜德后续消息,便下令全军前往科边达斯。
几十万大军如长蛇般蜿蜒数十公里,行军途中不断遭到卡尔扎部队的骚扰。
尼托只能强忍怒火,不与对方正面交锋,同时催促将士加快行军。
晌午时分,先遣轻骑兵回报,另一条大路因桥梁被大水冲断而无法通行。
幸好尼托早有准备,命令这支轻骑兵继续前往科边达斯侦察。
再说元帅卡尔扎,采纳了金千里的建议,既不与联军决战,也不预先占领科边达斯的河岸,更未将联军逼入绝境。
面对将士们的请战请求,他一概拒绝,甚至下令全军不得私自出战,违者军法处置。
他每日如同打猎一般,只要联军稍有松懈,便派兵骚扰。
两日下来,卡尔扎率领十五万大军尾随联军,歼灭敌军不下三万。
联军主副元帅尼托与约琼纳苦思冥想,却始终猜不透他的意图。
按理说,任何指挥官都会抢先占领河岸,彻底断绝联军的退路,但卡尔扎却放弃了这一大好机会。
虽然联军有种不好的预感,但斥候回报,称科边达斯的河岸并未发现敌军。
尼托不敢掉以轻心,再次催促大军加快前行。
到达科边达斯后,见河岸仍在联军手中,他松了一口气,连夜命令士兵准备渡河工具。
一夜之间,方圆十公里的树木被砍伐一空。
次日清晨,联军开始渡河。
与此同时,卡尔扎发起攻势。联军将领拜德早已布好阵势,掩护四十多万联军过河。
尼托到达对岸后,望着对岸的战场,深知拜德和五万重步兵凶多吉少,甚至这五万将士都有可能亡于河对岸。
但这是无奈之举,为了大局,他只能做出这样的牺牲。
如今,数十万大军的精锐,仅剩两国加起来近四万的重骑兵。
尼托过河后暗自盘算,这十日来联军损失惨重:
摩森崖损兵几千、贾斯乔丁的三万人马回来不到一半、林立奇的五万重步兵仅剩不到两万、路上被卡尔扎袭扰损失的三万多人、再加上拜德的五万重步兵……
近六十万大军,一下折损了五分之一。若算上失去战斗力的伤员,以及走散的士兵,损失更为惨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全军已断粮多日,眼下能战之士寥寥无几。
因此,尼托只好再次向大公发出魔法信,请求增援。
大公托万顿鲁接到信后震惊不已,这才几日功夫,竟然损兵七八万,其中还包括三万重步兵!而五万重步兵也命悬一线。
整个公国只有十五万精锐之师,这是他花费十多年时间,才积攒下来的家底。
不久之后,塔求力加公国的大公亚林奇德,以及两位老元帅再次齐聚一起。
情报上提到的“科边达斯”四字,让他们心知肚明:联军已被逼到绝境,损失不小。
他们清楚,即便大军能够渡河到达马格索地区,也会面临新的麻烦。
因为此地山林奇石遍布、荒山野岭鲜有人烟,旁边有座名为苏克尼达的城池。
苏克尼城地处野林大山之中,本是佣兵的好去处。城中居民彪悍、民风剽悍,城池建于半山腰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城中常备守军虽仅两万左右,但立于险隘之上,足以抵挡二三十万大军。
因此,联军从一开始就未打算攻占此地,攻下损失极大且周围无资源可取。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此城汇聚了各种佣兵、冒险者及商团不下十五万人。
大陆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战争来临时,城主可根据国家法律,临时抽调城中的佣兵和魔法师入伍,并征集其他战争资源。
若联军真的攻打苏克尼达城,对方可以迅速集结一支不下五万的军队。
这支军队虽为临时聚集,但单兵素质极高,包括剑士、骑士、魔法师和弓箭手等。
当然,如果是在广阔之地摆开阵势交战,这支临时军队自然难以抵挡两万正规军。
但这是在苏克尼达城,一个依山而建的城池。
因此四人推断,尼托不会攻打苏克尼达城,而是会一路向东,穿过马格索地区的几百公里山地,前往菲阿城。
菲阿城不仅有粮草供给,且地处交通要道,扼守东西往来之路、易守难攻,适合联军休养整兵。
作为两位老元帅他们比两位大公想得更多。
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些不寻常之处:比如卡尔扎为何不事先截断河岸,将联军围困于此?这样只需花费一些时间,就能让几十万联军大败。
再说对方在后面步步为营,为何要将联军逼向马格索地区,而不是其它地方?
还有那个金千里,似乎一直没有出现。
两人心知这个少年肯定还有后招,只是猜不透对方下一步会如何行动。
此时他们,只能期望前线的两位联军元帅能够灵活调动,且小心谨慎。
“两位大公,当前局势紧迫,两国需立即着手征兵,以备随时增援尼托元帅。”
商讨结束后,老元帅瓦维斯神色凝重,对大公提出了商议的结果。
两位大公对视一眼,其中一人询问:“老元帅,请问征兵与再次派兵的具体数目应为多少?”
瓦维斯稍作停顿,脸色愈发沉重:“两国合计需征兵四十万,再次派兵应不少于二十万人。”
两位大公听罢,不禁倒吸一口冷气,面露难色。
要知道,此次战争已投入兵力七十万,两国各出兵三十五万有余,这对于任何一个公国而言,都已是倾尽全力。
如今再征兵二十万,除去国内其他地方的守备力量,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更别提粮草军械,及士兵抚恤等庞大开支。
若此战不胜,国力必将大损。
然几十万联军此刻危在旦夕,又不能坐视不理。
两位大公此刻深感骑虎难下,终于明白,当初两位老帅为何反对出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