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他们该去哪里呢?蜀国有诸葛亮在,必不可能接受他们,那么要去孙家小辈那边赌一把吗?
司马懿有些犹疑,唯一能够确定的,是魏国再也不会是他们司马家的归属。
——当然,人家曹魏定然也不稀罕。至少现在,曹丕真的快要被气死了。
若是堂堂正正地被打败了,那也还有的说,结果看看天女说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司马家“只想篡位,而非是志在拨乱反正”,他家的一统和他们追求的一统,应该就是两模两样。
至于司马懿的心思,东吴会不会接受他,那也还是两说,毕竟这还只是他个人的想法。
曹丕听到司马家重要的人都已走脱,经过查探之后更是发现早已开始了转移,不由得冷笑一声。
司马家的名声可算是臭了,他想走,又能走到哪里去呢?
曹丕这样想着,一边压抑着身体的难受,一道道命令传了下去。
在一边,诸葛亮面对着刘禅时不时的眼泪攻击,都快要已经习惯了。
司马懿也算是他的老对手了,自然能够猜出几分他的想法。
他半是惭愧地听着玉不识的夸耀,同时又分出心神思考接下来蜀国的发展。
司马懿,甚至是司马家,哪怕天女没有讲的很明白,但她的态度也已经摆在了这里,他们很难有像天幕中那样得意而失败的结局。不过显而易见,哪怕从魏国顺利逃脱,也不会转道来蜀国。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公元220年,三国先后成立——
延康元年即220年,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即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
章武元年、也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即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刘禅投降邓艾,享国43年。
最晚建国称帝的是东吴:公元229年,即建兴元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我想,到了这里,大家应该都能看出来了——
是的,诸葛亮选择辅佐的,是当时最为弱小、只有益州一州的蜀汉。可以说,在他出山之时,刘备势弱,几无立足之地。
不过诸葛亮也没有就此放弃,他既然选择了蜀汉,就一定会担起责任来——
首先,他凭借自身谋略,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为蜀汉的发展争取了时间,也是一举奠定三国鼎立之势;之后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治理内政井井有条,使得蜀地百姓安居乐业;于他个人,更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当然,他也成功地把蜀汉发展了起来。到了后面,他更是多次进行北伐,想要恢复汉家天下。
可惜,丞相终究是输了一场,输掉了他的生命,也输掉了一统的梦想。
但是,我们依旧认为丞相是伟大的。——那么,我们从最开始说起,来看看诸葛亮是如何“伟大”。】
玉不识微微拖长了声音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诸葛亮对此也是微微有些失笑,虽然当时主公确实势弱,但这样一讲,也是把他抬高了不少。
他回想起曾经刘备尚且在世时的日子,一开始确实艰难了一些,但众志成城、齐心同力,蜀汉也慢慢地发展了起来。
但他能够寻常以待的东西并不是其他人也能寻常以待的。
曹丕看着玉不识缓缓讲述着这段过去的内容,先前对着司马懿去的怒火反而消去了不少,他此时的心情转向了复杂。
当初的赤壁之战,他们曹军,可真称得上是损失惨重啊……
曹丕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当初停在了最后一步,没有称帝,当时的他,是有想些什么吗?
嬴政仔细看了看水幕中最开始的、只占据了一个很小的点的“蜀汉”,神情微微有些变化。
虽然他也自得于自己一统了天下,开创了新的纪元——毕竟天女对他的好感他也是轻而易举能够觉察的,但之前提到的内容也没有说错。秦朝能够建立、能够一统天下,是建立在前面数代君王一起的努力上的。“奋六世之余烈”,也不是一句空话。
这个诸葛亮有这个胆子和自负的实力接下这样的开局,也确实是挺了不起的。
不管是前面的李斯和霍光,还是这个诸葛亮,看起来能力都是有的,就是不知道后面的人情况如何了。嬴政想起角落里的那些名字,忽然对后面的内容有了期待。
刘邦看着刘备和诸葛亮想要“兴复汉室”的愿望,倒很是感兴趣。
“兴复汉室?这个愿望不错。”
先前他看着霍光的内容,其实也是有些兴致缺缺的,毕竟那是他后代的事情了,他想管也管不到,又何必自找烦恼呢?况且霍光再怎么说、嗯,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也还是为他汉家天下兢兢业业吗?说起霍光,其实他也是对刘彻这位他的子孙后代手中的卫青和霍去病更感兴趣一些。打匈奴的好手,他也很是需要啊!
——虽然这次的白登之围尚未发生,但对于一直虎视眈眈的匈奴,刘邦也是一直注意着的。他看着卫青和霍去病,更是羡慕得眼睛都要红了。
至于这第三个被天女介绍的“臣”以及他的主公,他们的身份和努力还是值得他高看一眼的。都是汉朝的末年了,还是东汉的末年,也还是有人一直念着汉室,他也是高兴的。
毕竟这也算是对他的肯定不是吗?谁让他是汉朝的开国帝王呢?
【要说起对诸葛亮最开始的事迹,我们最熟悉的内容,应该就是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丞相的“隆重对策”,足不出户而计定三分天下,甚至后面的发展也确实遵循了这份计谋,可以说,这是诸葛丞相走上“神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