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带领新八师秘密通过白陉,运动到辉县西北的山区里。
经过军特战队的侦察,在辉县的日军驻军要比其他的县城要多,因为其直接面对的就是陵川县和林县,这两个地方都有大量的中国军队,所以驻守日军人数要多一些,且装备也要好一些。
日军采用的是强干弱支的驻军方式,辉县的驻军也属于延伸出来的枝节,不过相对而言要强一些。其余县城一般也就中队级别的日军驻扎,而辉县的驻军达到了一个大队,并且还有部分伪军协助。
这次出征部队都是轻装,根本没有几门火炮,攻打辉县县城就得拿人去填。并且攻打这种级别日军驻防的县城,如果僵持下来,日军的援兵到达后,再打下来就比较费劲。那时就有可能重复第二次出征井陉时的遭遇。
李杰现在已经成长成一个非常专业的军人,是李志坚最为倚重的大将。经过多年作战,他已经总结出来,这种仗,如果不能保证迅速拿下,那最好先打援兵,将援兵一去,城内守军信心受创,就相对来说好一点拿下来,在优势兵力之下,效果非常好。
攻其必救,救其必亡,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人们将围城打援都当做经典战法。
这种仗,也有两种打法,如果明着阻击,那么目标就在于快速破城;而如果放着城攻而不破,就是为了打援,而这时用奇兵在半路而击最好,可最大化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后续所图可以更大。
不过用这种战术,不能保证在战前隐藏好不泄密,那就会弄巧成拙。
李杰率军运动到此,发现这一片的势力太杂,所有势力的警觉性都强。虽然自己部队在极力保持隐蔽,但是想要实现对日军的保密根本没有可能。他这毕竟是一万多人的队伍,日军有心在这里侦察,根本瞒不过去。
而日军的指挥官大多专业军校毕业,一般有着比较高的军事素养,现在的日军已经不像开战初期那么狂妄,军官的军事素养就体现了出来。
对于常见的围城打援战,他们也都比较了解,要让其在敌情不明的时候派出援兵也很难,至少会让其坚守待到天亮后再做决断。
而他的新八师只能选择在夜晚作战。这一片附近,石门、新乡、邢台等地都有日军飞机场,飞机支援方便,作战中更需防备日军飞机的支援。
要让日军敢于增援,还要敢于在夜间增援,不让日军必要的安心,日军如何会出动?
所以只能明暗结合,让明的一部分来掩盖住暗的那部分。
李杰决定更改出征前商定下来的部队秘密行动,给辉县日军突然袭击的方案。
要想办法将自己的兵力亮出去。让日军认为不增援辉县守军绝对扛不过一夜,并且攻击部队没有伏兵才行。
在李杰将情况上报给李志坚后,李志坚也认为李杰的意见很有道理。
之前为了保密,43军至今仍没有联系在河北的省主席庞炳勋以及其所直属的24集团军,庞部久驻河北,队伍里难免鱼蛇混杂,容易泄密。
于是李志坚就明电与24集团军联系,在电报中写明新八师出击辉县周围,主力攻击辉县县城,两个团阻击增援,对安阳和新乡方向各布置一个团。安阳日军势大,新八师兵力不足,希望24集团军可以出兵协助牵制安阳方向日军。
在电报中将攻击安排和阻击的安排全部写明,就是要让日军将电讯截获,或者让24集团军透露出去,从而将局面搅混。李志坚相信,这些情报绝对会很快的传到日军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