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进了乾清宫暖阁,朱棣开门见山,“恁要是来劝朕不要出兵的,就赶紧滚吧。”
赵辉道:“臣只是想请陛下不必亲征,遣一员大将即可。昔日汉武灭匈奴,不也是派遣卫青、霍去病去的么?”
朱棣看着赵辉,沉默了半晌,叹道:“汉武有卫青、霍去病,我有谁?我大明朝现下,又有谁有卫青之能?”
赵辉愣了下,略一思索,尴尬地发现,好像大明朝还真没有一个能统帅三军的帅才——除了朱棣自己。
可怜大明朝在洪武朝时尚将星如云,先有徐达、常遇春,他们俩也是不输卫、霍的。之后还有李文忠、冯胜,等李文忠死了、冯胜被贬,还有蓝玉、傅友德、沐英。
靖难之后,朱棣悲哀地发现,自己的将领只有将才,没有帅才,张辅勉强算半个,可是张辅只有打安南这种南方战场的经验,对于北方草原上骑兵大兵团决战,他没有多少经验。
靖难造成了燕王系将校的崛起,但他们本身都是小将,占据了武将集团的高位之后,天然地就阻挡了其他武将的上升通道。
朱棣虽然拿到了胜利果实,却也得吞下这个恶果。
“赵辉,你有儿子吗?哦对,你还没有儿子。”朱棣笑了笑,“你没有儿子,你不会懂我。”
赵辉躬身:“臣虽然没有儿子,但臣能理解您。”
朱棣是想为子孙打出一个清平盛世,他特别像后世的农民,辛辛苦苦大半辈子,耗尽心血,就是想让子孙过上好日子。
这一刻,赵辉不禁觉得朱棣有些可怜。
赵辉默默地退下,没有再劝朱棣。
朱棣再次亲征,以柳升将中军,张辅、朱勇、赵辉各率一军,宁阳侯陈懋为前锋,北征阿鲁台。
好在此时是八月,北地天气尚还不冷,行军还算畅快。
九月,大军到达沙城,知院阿失帖木儿、古纳台等来投降,带来一个让朱棣万分尴尬的消息——阿鲁台部已经被瓦剌击败,部属溃散。
出征杀敌,结果敌人已经没了!
朱棣的脸已经不知道往哪里搁了。
好在,不久之后,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属来归降,朱棣终于找到了班师的名义,大喜过望,给也先土干赐名金忠,又给投降的鞑靼头领们封官,然后撤兵回京师。
哪知道,刚过了个年,阿鲁台又又来了!兵峰直指大同。
朱棣再次召集群臣,商议要再次出兵。
这已经是第五回亲征了,群臣们当然是不同意的,刚刚过去的两年,年年出兵,已经掏空了整个北方,山东、北直隶、山西尤其的惨,百姓没有时间耕种,还要被征发去运粮、挽车,已经民不聊生了。
赵辉记得朱棣第五次北征的途中,身体突然就不行了,据他推测应该是吃丹药吃出问题了,毒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致死了。
赵辉可不想再去草原受冻吃沙子了,开始琢磨怎么能让自己留在京师。
更何况,朱棣一死,朱高炽就得登基,还是留在京师可以浑水摸鱼,挣一份功劳。
果然朝议没什么悬念,太子不同意又双叒出兵,皇帝不听。
群臣反对出兵,皇帝发怒。
户部说没钱没粮草,皇帝仍然固执己见,执意非亲征不可。
于是户部只好可怜巴巴地开始向各地求爷爷告奶奶一样筹集粮草。
赵辉一边思考该怎么找个理由推脱随军出征,一边回到了驸马府。
“称病?”赵辉第一个想到的办法就是装病,“好像不行,自己年纪轻轻活蹦乱跳的,称病这个理由太儿戏了。”
母亲刘氏正在院中陪着孩子们玩耍,嘻嘻哈哈一副含饴弄孙的快活模样。
赵辉不觉嘴角扬起笑容,“娘,我回来了。”
刘氏很高兴,给赵辉打了声招呼,又接着陪孩子们玩耍。
赵辉凑过去,低声对刘氏道:“娘,儿子现在官场上遇到个难题,想请母亲帮个忙,可愿意?”
刘氏大大咧咧道:“儿子有难,做母亲的难道袖手旁观吗,义不容辞啊。”
“好!”赵辉笑道,“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来把大奶奶抬回房里,从今天起,大奶奶病了,病得很严重。”
赵辉立马上奏,表示自己母亲病重,自己需要在家侍奉汤药,不能陪皇帝您北征鞑靼了,请您原谅臣下的罪过云云。
朱棣大方的表示同意,还很贴心地派遣了御医来给赵辉母亲诊病。
面对这种情况,赵辉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毕竟自己老娘吃嘛嘛香,怎么也骗不过御医啊,这可咋弄,欺君之罪不是那么好承担的。
还是铁阁想了个办法,弄来个得了病的女人,在府里找了个朝南的大屋子安置,伪称算命的算过了,这间屋子风水好,住进去能转危为安。
御医果然来给刘氏号脉,赵辉便以男女有别为由,将床上的床帘给遮住,让那得病的女人躺里面,只让御医伸手进去诊脉,这样就瞧不见人了。
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赵辉正在得意间,只听御医道:“下官恳请都尉,打开帘子,让下官看一看老夫人的脸色和舌苔,所谓望闻问切是也。”
赵辉急道:“那怎么行,我母亲守寡多年,卧病在床,怎么能被你瞧了去呢?”
古时女人要为丈夫守节,这理由也说得过去。
御医道:“所谓医者父母心,还是看一看的好,下官奉诏而来,若是来了,都开不了药,那岂不是欺君?”
赵辉这下犯了难,若是被御医看出来床上躺的不是自己亲娘,那事情就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