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的时候,方小宁跟大家说她想收蘑菇。
宋小姑:还没忘了这茬啊!她以为她不说,就算了呢?不过,那蘑菇好像确实能吃。
“怎么收?”
“白蘑菇晒干的二十文钱一斤,羊肚菌四十文一斤。”
“收这么贵,你知不知道,就我那个村,白蘑菇可不少。”
“晒干,可是要轻很多的,尤其是小的那个,一斤可不少。”
四十文,她都觉得自己给少了呢!
“小宁啊,收那么多,咱们吃不完。”
“吃不完可以卖呀,卖给酒楼。”
苏氏眼珠子一亮,如此,她家又多了个挣钱的营生!?
哎呀呀,儿媳妇,可真是有个点金手,随便山上捡几个蘑菇也挣钱。
“那我们和村长说,让他多联系几个村子,只要卖,咱们都收。”
“风哥,你找一户靠得住的人家帮我们收蘑菇,我们家都是女的,不适合天天敞开门,人来人往。”
村长帮忙盖房子,不可能再麻烦人家帮着收蘑菇,不合适。
“成。”现在壮汉还真不太好找,都在工地帮忙干活呢!不过收蘑菇,在家的老爷子就行。
一整个春天,宋家都在盖房子。
等房子盖好,方小宁的肚子又大了一圈。
“宋风家的,你这肚子几个月了,快生了吧。”
“还有两个多月呢!”方小宁摸着肚子。自从五个月后,肚子就跟吹了气球一样,大的特别快。现在她低头,都看不到自己的脚了,等再过两个月,她就能卸货了。
“宋风家的,你家作坊是不是要招人呀,你看我成吗?”
“招人肯定是要招的,现在里面还没准备好,等等再说。想来干活的,到时候在一起过去村长家报名,现在还早。”
想走后门,肯定是不行的。
妇人讨好的笑笑,“我们到时候一定去村长家报名。”
她看了眼书院,就回家了。夫子已经找好了,里面的书桌椅也做好了,后日,等夫子来,就能开课了。
她,宋风,便宜爹,都要学认字,最好三个在家里的女的也学。识文辩礼,努力不做个睁眼瞎。
他们是业余团队,真正天天上课的就是几个孩子。
宋安,大勇,莲花,铁柱,狗蛋和村长家的俩孙子。
村长和自家娘,都已经把书包,笔墨纸砚全部准备好了,还有启蒙的书。
去书铺买这些东西,方小宁才真正体会到为何寒门难出贵子。
真的太贵了,什么都贵,尤其是书,小小一本,居然要二百多文,这还是最便宜的启蒙书。
听老爹说,老娘知道俩弟弟能跟着一起念书,躲屋里哭了大半宿。
宋小姑更是没想到,大勇能去念书不算,小莲也能去。识字的姑娘,整个枣树村也找不到一个。
三嫂一家,真的对她太好了!
两天后,几个小娃子全都穿着新长衫,挎着小书包,一起去学堂。
村里所有有孩子的大人羡慕坏了,宋风为了个瘸腿弟弟,竟然在家门口办了个学堂,还找了好几个娃子陪读。简直比地主还豪横。他们也好想自家孩子能跟着一起进去陪读。
孩子们到了学堂门口,宋风点燃鞭炮,一阵“噼里啪啦……”之后,夫子领着孩子们进学堂。
苏氏,赵氏,宋春妮,顺子媳妇,村长婶子几个女人看着关着门的学堂院门,一个个全都捂着嘴哭。
方小宁:……
她看着哭的稀里哗啦的女人们,莫名觉得有些好笑。她这时候笑,会不会收到老娘的眼刀子。
而就在这天,刚看完几个娃子第一天进学堂的村民们,下午,又在村口看到报喜的衙役。
方家老四,考上了童生!
惊天大喜,他们枣树村,时隔多年,终于又出了一位童生。
举村欢庆的大喜事啊!
一路跟着衙役来到老方家,收到信的老爷子已经领着家里人,在门口迎接衙役。而最醒目的,就是和老爷子一起,站在最前面的方老四。就跟个花孔雀似的,就差没翘尾巴了!
方有财在人群里看了一眼,嗤笑一声,转头离去。
得瑟个啥,过几年他儿子一样能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