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薇被调离重要项目,分配到一个几乎没有人重视的边缘岗位。这里的同事要么是刚入职的新人,要么是被打压边缘化的资深员工,整体气氛死气沉沉。苏薇初到新部门,发现这个环境比她想象中还要恶劣:资源匮乏、项目搁置,甚至连具体的岗位分工都混乱不堪。
尽管外表平静,苏薇的内心却波涛汹涌。她很清楚,自己能走到这里完全是因为之前那场大胆的反抗。上司对她的警告语犹在耳:“想挑衅规则的人,最好有接受后果的准备。”这句威胁在当时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她的怒火,但此刻,孤立无援的现实却让她不得不再次正视内心。她没有退路,必须站起来,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战斗。
在一个嘈杂的工作会议上,苏薇开始默默观察这个边缘岗位的成员。团队总共有五人:两位刚入职的实习生周琳和李畅,一位年近五十、混日子的老员工周叔,一位资历颇深却怨气深重的中层林雅,还有她自己。
会议内容简单乏味:上级的目标是完成一项几乎不可能达标的市场调研任务,而这任务所需的预算与资源少得可怜,几乎是让他们“自生自灭”。面对这样的难题,林雅不屑一顾地冷哼了一声,摊开手道:“预算只有这么点,能出什么结果,领导自己心里没数吗?反正我们尽力就好,没人会真的在乎。”
周叔低头打着哈欠,周琳和李畅满脸茫然,不敢插嘴。
苏薇却在这死寂般的气氛中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关键点:林雅的愤怒里透着对现状的不满,而两个新人虽然青涩却带着一丝好奇与干劲。这是她的“破局点”——如果能重新燃起团队的士气,或许她能在这种绝境中找到一线生机。
会议结束后,苏薇主动找到林雅试图交流。然而,对方冷冷地甩下一句:“你这么积极干嘛?想讨好领导还是给自己镀金?我劝你别白费力气。”林雅的冷漠让苏薇吃了一惊,但并没有让她退缩。她意识到,林雅的怨气并非无根之水,而是长期被压抑和忽视的结果。
既然林雅暂时无法争取,那苏薇决定从新人入手。她找到周琳和李畅,用一种坦率却不失鼓励的语气说道:“我知道你们刚来,可能觉得这里没有前途,但既然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我们不如试着合作,做点有意义的事。”
她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计划:以市场调研为切入点,针对公司某个冷门的细分产品线进行数据分析,尝试挖掘潜在的商机。这个计划看似不起眼,却在新人们眼中点燃了一丝希往。他们从未有人主动和他们交谈,更别提真正倾听他们的意见。
周琳有些胆怯地问:“如果失败了怎么办?领导会不会责怪我们?”
苏薇微微一笑:“失败了,我来承担责任。但如果成功了,你们会为自己的努力感到骄傲。”
实际工作展开后,苏薇很快遇到了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他们不仅没有专属办公室,就连打印机也要和其他部门共用,甚至连基础的数据调取权限都被限制。这种近乎荒谬的状况让团队感到无比沮丧。
然而,苏薇并没有因此放弃。她一方面通过向旧同事借调资源,另一方面则引导团队学会“无中生有”。比如,她鼓励周琳尝试自行设计调研问卷,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吸引外部样本;同时,她指导李畅学习如何抓取公开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林雅在旁冷眼旁观了几天,终于忍不住质问苏薇:“你真的以为这些东西能派上用场吗?别到时候鸡飞蛋打,连自己都搭进去。”
苏薇平静地回答:“也许我们只是小人物,但如果连努力都不愿意尝试,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林雅愣住了,似乎在苏薇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忽视的力量。
两周后,苏薇的团队完成了初步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尽管结果仍显粗糙,但团队内部的士气却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林雅不再冷嘲热讽,甚至主动参与了一些数据分析的细节;周叔也开始用他丰富的经验帮助新人校正数据模型。
苏薇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一个契机。她利用团队的每次小成就,强化他们的信心。渐渐地,大家从最初的散漫状态,变得更加紧密,仿佛是一支正在磨合的战斗小组。
当初步报告被提交到公司时,苏薇原本预想的,是这份报告会被上层随手搁置。毕竟,她知道,自己和这支团队在公司里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声音难以传递到更高层。
然而,意外发生了。某位高层在审阅报告后,提出了改进意见,并公开表扬了这份报告的创新性。这个消息像一枚重磅炸弹,在整个团队中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激动情绪。周琳甚至激动地落下眼泪,而一向沉默的周叔也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林雅看着苏薇,嘴角浮现出一丝复杂的笑意:“你还真有两下子。”
通过这次尝试,苏薇不仅初步赢得了团队的认可,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处境。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胜利,但她知道,这是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看着周琳和李畅因为新任务而忙碌的背影,苏薇内心感到一丝温暖。她终于明白:即使身处困境,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总能找到改变的机会。而这一次,她的改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