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助忙摆摆手,难为情地笑道:
“孙大哥过誉了,再说这些也不是我琢磨出来的,”
“我有一位泰西老师,这些都是他教我的。”
“哦,小当家说的可是那位,廉司南先生?”
孙元昌说着,转身向后看去。
李国助见他如此,也忙朝他身后看去,
却见廉司南正站在孙元昌身后一丈开外的地方,微笑地看着自己呢。
“老师!”
李国助连忙绕过孙元昌,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廉司南面前,撒娇道,
“我还以为老师忙着研究蒸汽机,顾不上来接学生呢。”
廉司南蹲下身,用手指刮了一下李国助的鼻子,笑骂道:
“你个小家伙,出一次海一个多月都不回来,害老师担心死了。”
“你要是再不回来,我可就要跟洪升他们一起出海去找你了。”
李国助龇牙一笑,红着脸,挠头道:
“对不起啊,老师,我没想到会让你们担心。”
“我们去的时候,一路都是逆风,日夜兼程地航行,用了十一天才到黑龙江入海口。”
“然后我们又继续北上,去寻找西河大岭的北麓,倒是用了两天就到了,却在那里意外发现了一个群岛。”
“于是我们用了七天测绘了那个群岛各个岛屿,及西河大岭北麓的海岸线,然后才决定返航。”
“因为返航途中一路都是顺风,我们去的时候又只顾着赶路,没有测绘西河大岭东麓的海岸线,”
“所以一路会经常停靠岸边,进行测绘工作,这才又用了二十多天。”
廉司南含笑点头:“嗯,这些我刚才都听黄昭说过了,可你为什么要对为师略去杀那四百个建奴的事情?”
李国助像是做错了事一般,怯怯地看着廉司南:
“我、我怕老师说我还是孩子,不应该那么残忍……”
廉司南轻笑一声,摸了摸李国助的头,叹道:
“唉,你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师不会怪你的。”
“我听说,那些野蛮的建州女真杀起汉人的老人和孩子来,可是一点都不会手软。”
“年轻人也会被他们掳去奴役致死。”
“嗯嗯,对呢,对呢!”
李国助连连点头道,
“就是因为他们草菅人命,成化皇帝才会派兵对他们犁庭扫穴。”
“只可惜大明现在生病了,军队也衰弱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保护民众了。”
“所以学生才要在建奴背后建立一个强大的城邦,替大明保护华人。”
廉司南哑然失笑,说道:“大明和金国还没开战呢,结果尚未可知,你怎么就开始唱衰大明了?”
“诶……呵呵……”李国助意识到自己说漏嘴了,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了。
“对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廉司南神秘兮兮地笑了笑,说道,
“蒸汽机的样机已经制成了,运行效果还行,算是达到我的预期了。”
“真哒!”
李国助一蹦三尺高,拉住廉司南的手,就往城门方向拽,
“样机在哪,快带我去看看!”
蒸汽机实在是太重要了,什么柞蚕,什么博山琉璃,什么水晶玻璃,这时候都得靠边站。
“诶,不在要塞里!”
廉司南非但不跟李国助走,反倒把他往回拉,
“在对岸的炮台上。”
“怎么会在那呀?”
李国助刚才下意识的以为蒸汽机样机是在要塞里,着实没想到它竟会在对岸的炮台上。
“因为蒸汽机样机的所有部件都是在那里制造的呀,”
廉司南笑着解释道,
“所以在那里组装蒸汽机是最方便的。”
“廉先生的蒸汽机简直是太神奇了!”
孙元昌突然走到廉司南背后,对李国助竖起大拇指,
“不用人力,不用牛马,不用水力、风力,竟然只需烧开水就可以带动锻锤打铁!”
因为李国助刚才把廉司南往要塞方向拽,两人的位置已经互换,
现在是廉司南面向要塞,李国助面向码头。
听了孙元昌的话,李国助一脸惊讶地看着廉司南问道:“你用蒸汽机带动锻锤打铁?”
见廉司南含笑点头,他又急忙问道:“怎么做到的?”
他看过廉司南的蒸汽机设计图,几乎就是纽科门机的翻版,
所以一时也想象不到,那种蒸汽机除了用于矿井抽水,还能用来干什么。
不过刚一问出口,他马上又想起来,廉司南是见过曲柄连杆机构的,
于是一个把活塞的上下往复运动转化成齿轮旋转运动,
并由齿轮带动锻锤起落的结构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走吧,过去一看,你就知道了。”
廉司南说着,就转身拉着李国助走向停泊在栈道右侧的舢板船。
“诶,那风车塔旁边何时又建了一座木棚啊?”
众人刚登上金角湾口西岸的那座炮台,李国助就发现了异常。
“哦,这是翁先生走之前吩咐的。”
一个精壮的小伙突然开口说道,
“也就是在小少爷出海这一个多月里建成的。”
他穿着粗布对襟裋褐,敞着衣襟,袖子高高卷起到肩膀上,露出健壮饱满的胸肌和肱二头肌。
李国助怎么看他这副模样都像个铁匠,可就是觉得面生,便问道:“这位哥哥是……”
精壮小伙忙答道:“哦,我叫高贯,是翁先生的学徒。”
高贯……原来是他……
记得《台湾外记》里,这人是郑芝龙举荐给颜思齐的,书里还特意给了他“武艺超群”的四字评语。
然而这人的名字只在第一册中出现过,
说明他十有八九也是在澎湖,跟杨天生、陈衷纪等人一起被李魁奇所杀。
没想到他也会出现在永明要塞,还做了翁翊皇的学徒。
也不知他是跟李国助一起来的,还是后来跟李旦一起来的,
是在平户的时候,就已经是翁翊皇的学徒,还是在这里才拜了翁翊皇为师。
但李国助心里虽有这诸多疑问,却没有问他这些,反而问道:
“翁先生有说为什么要建这木棚吗?”
高贯答道:“翁先生发现风车塔里空间有限,通风也不好,里面不但建不了大型高炉,烟气也不便排放,便让我们在旁边搭了个木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