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吴甡临危受命,负责带着朝廷特别拨发的十五万两银子和两万石粮食,即将踏上前往陕西的艰难路途。
吴甡深知此次任务责任重于泰山,不仅关乎陕西百姓的生死存亡,更与大明王朝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根基紧密相连。
在京城的府邸之中,吴甡独自于书房内踱步,眉头紧锁,仿若被这无形的压力束缚。
屋内的烛火摇曳不定,光影在墙壁上晃荡,恰似他此刻紊乱的思绪。
他深知这一路山高水长,盗匪横行,且陕西当地局势复杂,灾民众多,稍有不慎,赈灾物资便会有失,那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妻子见他如此忧虑,轻轻推开书房门,寒风趁机卷入,吹得烛火几欲熄灭。
她莲步轻移,身上的锦缎衣裳在黯淡的光线下仍泛着柔和的光泽。
“夫君,此去陕西赈灾,虽任务艰巨,但以夫君之能,定能妥善处置,为何如此愁眉不展?”
吴甡长叹一声,那叹息声在寂静的书房内回荡,似是要冲破这压抑的氛围。
“夫人有所不知,这押送物资之事,首在选人。人选若有差池,不仅物资不保,更会连累万千灾民。”
妻子走到吴甡身边,轻声说道:“我知夫君一向善于识人,此事不必过于担忧。”
吴甡拉过妻子的手,苦笑道:“夫人莫要宽慰我了,这干系太大。”夫妻二人沉默片刻。
随后妻子道:“夜已深,夫君早些歇息吧,明日还有诸多事务要筹备。”
吴甡点点头,随妻子走向寝室。
寝室内被褥整齐叠放,散发着淡淡的熏香气息。
吴甡坐在床边,心中却还在思量赈灾之事。
妻子将外衣脱下挂起后,也来到床边坐下。
她轻轻靠在吴甡肩上,低声说:“夫君,车到山前必有路,现在忧虑过度伤神无益。”
吴甡转头看了看妻子温婉的面容,心中稍感慰藉。他缓缓躺下,妻子也侧身相伴,吹灭了床头的蜡烛。
黑暗中,吴甡听着妻子均匀的呼吸声,渐渐合上双眼,只是梦中仍是那漫漫赈灾路,而他站在物资车前,谨慎地挑选着随行之人。
第二日,吴甡决定从禁军中选拔押送银子的官兵。
他来到禁军训练场,此处开阔的场地四周旗帜飘扬,旗帜在风中发出呼啦啦的声响,似是士兵们战前的呐喊。
负责此次选拔事宜的禁军将领上前抱拳行礼,铠甲碰撞发出清脆声响:“大人,我等已将禁军之中较为精锐者集合于此,听候大人差遣。”
吴甡微微点头,目光冷峻地审视着眼前的一众候选禁军。只见候选官兵们身姿挺拔,如苍松翠柏般屹立不倒,眼神坚定,个个都透着一股精悍之气。
他们整齐地排列着,手中紧握兵器,寒光闪烁,甲胄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刺得人睁不开眼。
吴甡开口道:“诸位将士,此次前往陕西,所运之银乃是万千灾民的救命钱。本御史奉命赈灾,需挑选一支最为可靠之队伍。”
说罢,他转身对禁军将领说道:“开始选拔吧,本御史要亲自把关。”
选拔过程极为严苛。
首先比试武艺,将士们两两一组,在演武场上展开激烈角逐。
刀光剑影之间,只见一名身材魁梧的士兵大喝一声,声若洪钟,手中长刀舞得虎虎生风,恰似蛟龙出海,几个回合便将对手的兵器击飞,那兵器落地之声在空旷的场地内格外刺耳。
吴甡微微点头,暗自赞许。
而旁边的一名年轻士兵,虽身形略显单薄,但招式灵活,如灵猴穿梭,巧妙地躲避着对手的攻击,寻得破绽后,迅速出剑制敌,剑起剑落,干净利落。
武艺比试过后,便是对家族背景的审查。
吴甡坐在一旁的桌案前,桌案上堆满了宗卷,纸张在风中微微翻动。他仔细查阅着每一位候选士兵的宗卷,眼神专注而犀利。
一名士兵被带到面前,吴甡问道:“你家中可有何人在朝为官?有无作奸犯科之记录?”
士兵恭敬地回答:“大人,小人全家皆为良民,家中无人在朝为官,亦从未有违法之事。”
吴甡审视着他的眼睛,试图从中发现一丝端倪,片刻后才挥手让其退下。
在选拔间隙,士兵们也在私下低声交谈。
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咂咂嘴说:“此次去陕西押送赈灾银,那可是个要命的活儿。听说陕西那边乱得像一锅粥,灾民饿得红了眼,盗匪更是成群结队。这一路上,咱们得提着脑袋走路。”
旁边一名年轻的士兵不禁咽了咽口水,眼神中带着一丝恐惧:“老大哥,您这么一说,我这心里就发慌。我家中还有老母亲要奉养,可不能有个闪失啊。”
老兵拍了拍他的肩膀,叹口气道:“咱身为禁军,吃着朝廷的粮,这种时候不去也说不过去。虽说危险,但这也是为了救那陕西的万千百姓。
咱们在京城,有吃有穿,可不能眼睁睁看着同胞饿死。而且,大人说了,只要平安归来,朝廷定会重赏,说不定还能给家中老小挣个诰命,光宗耀祖呢。”
又有一名士兵接话道:“这陕西的灾荒闹得这么大,也不知道朝廷为啥不早点想办法。
咱这一去,要是能让百姓熬过这一关,说不定以后史书上还能记咱们一笔。再者,大人如此重视此次押送,亲自选拔,还安排得这般周全,跟着大人,心里也踏实些。”
众人听了,默默点头,心中虽有担忧,但也多了几分坚定。
吴甡的儿子听闻父亲要前往陕西赈灾,且亲自押送物资,心中十分担忧。
前来劝阻:“父亲,陕西那般危险,您为何要亲自前往?这押送之事,交给他人便是。”
吴甡严厉地看着儿子:“吾儿,为父身为御史,受朝廷之恩,当为百姓谋福。此时陕西百姓处于水火之中,为父怎能退缩?”
崇祯皇帝对此次赈灾事宜亦是极为关注,他在御书房召见了吴甡。
吴甡进宫途中,只见皇宫内的宫墙高耸,透着一股压抑的威严。
御花园中的草木在寒冬中凋零,更添几分萧瑟。
踏入御书房,崇祯帝正站在一幅大明疆域图前,眉头深锁,似在思索着什么。
见吴甡到来,崇祯转身,眼神中带着期许与忧虑:“吴爱卿,此次陕西赈灾,关乎我大明之根基,你可有把握?”
吴甡赶忙跪下,行礼道:“陛下圣恩,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臣已在筹备押送队伍,从禁军中挑选精锐,必保赈灾物资安全抵达陕西。”
崇祯微微点头:“爱卿做事,朕向来放心。只是这一路艰难险阻,你需多加小心,若遇任何困难,可速报朕知。”
吴甡叩首道:“陛下关怀,臣铭记于心。”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吴甡又召集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和谋士,在府中商讨押送路线。
书房内,众人围坐于桌旁,烛光摇曳。一位将领率先开口:“大人,依末将之见,走官道虽路程稍远,但相对安全,沿途有驿站可供补给和休整。”
另一位谋士却摇头反对:“不可,如今盗匪猖獗,官道目标太大,容易被盯上。不如走一些小路...”
众人围绕着走官道还是小路争论不休。
吴甡听着众人的意见,沉思良久后说道:“诸位莫要再争,本官能理解各位的考量。但此次押送,我们既要避开盗匪,也得顾及物资转运的便捷性。”
于是他指向地图上一条蜿蜒于官道与小道之间的路线,“这条线路鲜有人知,它连接着几处隐蔽的山谷和村庄,可以用作临时的藏身之所和补给点。而且部分路段靠近官道,一旦遭遇危险可迅速向官道附近的卫所求援。”
将领们和谋士们仔细端详那条线路,纷纷点头称是。
随后几日,吴甡亲自监督禁军士兵训练,检查押送车辆和物资准备情况。
终于到了出发之日,清晨的阳光洒在禁军整齐的队列上,士兵们精神抖擞。
此时,吴妻、吴子,吴母前来送行。
吴妻红着眼眶,将一个包裹递给吴甡,轻声道:“老爷,此去路途遥远,这里面是些换洗的衣物和家中自制的干粮。”
吴甡接过,心中满是感动。
吴子则挺直了腰杆,学着大人模样说道:“父亲,孩儿盼您早日归来,定要平安无事。”
吴母颤颤巍巍地拉着吴甡的手,老泪纵横:“儿啊,这一去千万照顾好自己,家里不用担心。”
吴甡一一应下,眼眶也微微泛红。
他转身面向众人,朗声道:“我定会不负圣上所托,也不负家人牵挂,平安归来。”说罢,翻身上马。
就在这时,一匹快马疾驰而来,马上之人乃是宫中太监。
“吴大人且慢,陛下有新的旨意。”
吴甡赶忙下马接旨。
原来是陛下赏赐尚方宝剑,一路上有违抗军令者,可先斩后奏。
吴甡谢恩之后,带着这份信任与支持再次踏上征程,而他的家人望着远去的队伍,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