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如一块沉重的黑布,严严实实地笼罩着大地,万籁俱寂。
唯有李云房间内的烛火在不安地跳动着,映照着他那满是疲惫却又充满思索的面容。
李云躺在床上,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床前的书案。
书案上杂乱地堆放着各种图纸、书籍以及关于军事器械的手稿,这些无一不彰显着他近日来为提升军队战斗力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
他的脑海中不断地翻腾着各种念头,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一波接着一波,久久无法平息。
“火枪、火铳、手枪、燧发枪……” 李云口中念念有词,这些火器的名字就像是咒语一般,在他的脑海中反复回响。
火枪,虽说在射程上有一定的优势,可那缓慢的装填速度以及在恶劣天气下的不稳定表现,实在是让人头疼。
火铳呢,近战威力固然可观,但其笨重的身形严重影响了士兵的机动性。
手枪倒是小巧便携,在近身缠斗中或许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装弹量和射击精度却始终不尽人意。
至于燧发枪,李云深知其相较于其他火器的先进性,那更为便捷的点火装置,能够让士兵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更快地发动攻击,可大明军队中目前装备的数量实在是少得可怜,而且制造工艺复杂繁琐,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大规模列装。
突然,李云的脑海中犹如一道闪电划过,照亮了他思维中的某个角落。
“宋应星!《天工开物》!” 李云猛地坐起身来,眼中闪烁着惊喜与懊悔交织的光芒。
他怎么就把这位明朝的巨匠给忘记了呢?
宋应星所着的《天工开物》,那可是一部集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之大成的奇书啊!
书中对于各类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等方面的记载,说不定就隐藏着改进火器制造工艺的关键线索。
紧接着,另一个名字也从他的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 毕懋康。
李云清楚地记得,毕懋康在火器研究领域也有着非凡的造诣。
他曾听闻毕懋康对手枪等小型火器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设计理念,只是一直以来,都未曾将这些线索有效地串联起来。
“我怎么就如此糊涂!” 李云不禁自责道,“这毕懋康的研究成果,不就像是手枪的前世今生吗?
他所探索的方向,极有可能为我们如今的火器改进提供灵感,而宋应星的知识体系,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制造工艺上的诸多难题。”
想到这里,李云再也坐不住了。
他迅速翻身下床,走到书案前,拿起毛笔,在一张信笺上奋笔疾书起来。
片刻之后,他将写满字的信笺小心翼翼地折叠好,装入信封,然后唤来了一名亲信。
“你立刻将这封信送到情报局,亲手交给李密局长。” 李云神色严肃地说道,“信中我已命他全力搜索宋应星和毕懋康二人的下落,无论付出何种代价,都要尽快找到他们。
这二人对于我大明提升军队战斗力至关重要,关乎着我大明的生死存亡,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亲信接过信封,郑重地点了点头,转身快步走出了房间。
李云站在处在,目光透过窗户,望向那漆黑的夜空,心中暗暗祈祷着情报局能够早日找到这两位关键人物。
他深知,这或许是大明在军事技术上实现突破的一次难得机遇,而他必须紧紧抓住,哪怕前方荆棘丛生,也绝不能放弃这一丝希望的曙光。
在这寂静的夜晚,李云的心中重新燃起了斗志,他仿佛已经看到了经过改进后的火器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为大明的军队带来胜利的曙光。
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缓缓地将大地笼罩其中,万籁俱寂,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打破这死一般的寂静。
在距离济南府几千里之外的沈阳城外,宝山率领着他的队伍正星夜兼程地朝着目的地疾驰。
此刻,他们宛如一群潜伏在黑暗中的猎豹,秘密蛰伏在距离沈阳城五十里的一个小村庄边缘,静静地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士兵们隐藏在村庄周围的树林里,个个面色疲惫但眼神中依然透着坚毅。
他们身着的铠甲在微弱的月光下闪烁着冷峻的光,手中紧握着的武器,仿佛也在这静谧的氛围中积蓄着应力。
宝山站在一棵粗壮的大树下,目光深邃地望着沈阳城的方向,心中既有着对即将到来的任务的忐忑,又有着对胜利的渴望。
突然,身旁的一名亲卫悄无声息地凑了过来,用极低的声音在宝山身边耳边说道:“将军,我已经打探好了,前面那个小镇里住着大概一千多人,不过大多是些老弱妇孺,几乎没什么像样的抵抗力量。
只要天一黑,咱们便可轻而易举地杀进去,一来能抢夺些粮食和物资,二来也能找个地方让兄弟们好好休整一番。”
宝山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微微点了点头,低声回应道:“好,传令下去,让士兵们就地好好休息一下,养精蓄锐,入夜后便展开行动。”
亲卫领命后,迅速猫着腰穿梭在树林中,将将军的命令传达给每一位士兵。
士兵们得到命令后,纷纷放松了紧绷的身体,或靠在树干上闭目养神,或从干粮袋里拿出仅剩的一点干粮,默默地咀嚼着,补充着体力。
随着夜色越来越深,黑暗如同潮水一般将整个世界淹没。
小村庄里的灯火逐渐熄灭,人们都处于沉睡之中,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正在悄然逼近。
宝山站在树林的边缘,望着那一片寂静的村庄,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地拔出了腰间的佩剑,低声喝道:“出发!”